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08的文章

擔當‧文《參》

執著。 最近的心情不順,悶悶的情緒一直被醞釀著 我試著不讓自己發表下一篇聊表文 於是發現自己啞了 生活的貧瘠,讓我發不出一絲嗚咽 不斷地自省,接著看到了上篇文章 腦袋的東西,又到了該整理的時候 對於態度上的嘻鬧,看似紓解心情的外表 內裏其實藏著更多逃避現實的不願意 我無法停止比較;停止埋怨 在分秒間輜珠必較,是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疲倦 再一次又一次地激勵自己,的原因 看著身邊的人玩著Game 聽著身邊的人出國玩樂逛街迎新跑營隊 不知道自己在忿恨什麼 忿恨著星期四就能回家空在實驗室的座位 忿恨著出去打球慢跑的人流著舒服的汗水 忿恨著自己沒有晚上沒有睡眠沒有週末沒有運動,事情卻還是做不完被念 於是,惡性循環 逃避 放任 等到厭惡自己的時候 寫點東西給自己看,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下去 於是,循環。 那份執著呢? 到底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樣的嘻鬧,我厭倦了 苦中作樂,並不是我現在想要的 執著‧自主 釐清自己的責任,蘊著自己的夢想 然後,我要拿回對自我的掌控 不是苦中作樂 是看清事情的本質,就是自己想要的 要有自己的想法 無論研究;無論生活 如果當初選擇不放棄推甄,那會是我這輩子第一件後悔的事 如果畢業之後馬上投入職場,而沒讓自己去看一下這個世界 那也會是令我遺憾不已的事 能對我這個生命個體負責的,只有我自己 與他人無關 就算全實驗室的人都在打電動 就算座位全部都是空的 就算...... 就算...... 與他人無關 因為,這就是我要的 執著。

擔當‧文《貳》

轉自PTT  Master_D版 ※ 引述《gaea0127 (I miss you,Chao)》之銘言: : 我們實驗室有一個博士班學長就是這樣子 : 他過的兩篇期刊 : 理論的部份是自己來 : 但是驗證的部份是拿之前實驗室的學弟碩士論文data去投稿 : 當然也沒掛學弟的名子  就老師跟他 : 他的說法就是  學弟在研究部分有用到他研發的方法 : 其實我們並不會特別在意 : 因為畢業了就算了 : 可是偏偏這個學長對我們又不是很好 : 後來我的學長被他要data : 都很不願意給(最後還是給了) : 如果今天學長對你很好  我想你也不會太在意 : 可是如果學長對你不好  甚至是扯你後腿 : 多少就會部大高興了 : 即使理論偶用到學長的 : 但是實驗是我們做的  他拿去就變成他做的 : 嗯....   其實到最後多是專業分工,利益交換啦,   有些系所規定,指導教授與博班學生掛名,才算畢業點數。   當然不願意掛碩班的名字,一掛就不算畢業點數了。   但是碩班又不走學術,掛名其實對自己幫助不大,   實在沒有必要把碩班掛上去。   對碩班最有利的當然是準時畢業,   但是對新手來說,最困難的就是題目與理論,   題目跟理論都是學長想好,你只要把理論實踐出來,乖乖當個工具   就可以拿到碩士學位,也是很輕鬆的事情。   博班與指導教授繼續拼他的學術。   而碩班輕鬆的出去賺錢,雙贏,一切順利就好。   有時候,若是博班的學長姐在外面有正職,將來也會拉你一把何樂而不為?   大人的社會一切都講求 "順利" 阿, 談論理想沒人理你的。   ------------------------------------------------------   有人會質疑,碩士班不是在培養研發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嗎?   怎麼變成了"工具"? 我們應該要好好訓練碩士班的創意以及研發能力阿。   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不過過了幾年我慢慢開始後悔了。   以下是我遇到的幾個真實情形跟大家分享。   1.     博班:學弟,你去看這幾篇 paper ,        看完以後我們來一起討論接下來要做什麼研究。     過了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博班跟碩班學生討論交換想法,     但是碩班永遠抓不到研究重點,不然就是要你直接給他答案,完全沒有個人看法。

海角‧文《貳》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 最近都很懶得寫賞析了 總還是希望自己的Blog可以放些賞心悅目的文章 讓我們來看看這段VCR‧START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海角‧文

海角七號的狂賣,帶來的效應與啟發 文:Tzara   以下文章的票房都是以台北市為計算,全台票房為台北市乘以二計算。資料來源全出自於TPBO:http://www.taipeibo.com/#top。   今年的國片除了洪智育導演的《1895乙未》,以及港資澤東投資,關錦鵬監製,朱家麟執導,卻因故換成王嬿妮接棒,最後變成程孝澤導演的《渺渺》外,全部我都看過(當然包含花吃了那女孩等)   說2008年是國片復興年也不為過,好幾部國片都開出好成績。但在海角七號之前,所謂好成績也不過是區區幾百萬的票房。曾幾何時,資金、導演、技術、人才全是台灣自製的「純國片」-海角七號竟然已經全台賣破3000萬,超越《功夫灌籃》,進階挑戰全台4000 萬中,這數字或許與好萊塢片動輒破億的票房不能相比,但各位要知道這個票房背後代表的意義非凡,除了魏導現在可以少欠一點銀行貸款。未來借錢拍片,銀行也比較不會百般刁難,好像怕深怕國片一定賠本了,導演拍片拍完一定跑路賴賬般。甚至,未來會有吸引更多投資者主動掏錢投資國片。   另外,媒體給予國片的關愛與篇幅會更多:君不見這兩個禮拜的報章雜誌甚至是原本要「花錢」才排的進去的新聞頻道,都不得不因為這波海角熱的「全民運動」而趕製做相關新聞,甚至連「全民最大黨」都有茂伯的復刻版。這些都不是《海角七號》團隊主動花錢買來的,而是媒體主動給予篇幅的。影響所及,對於未來很多想要幫國片忙的小記者,再也不會被上頭說:「國片新聞,沒人有興趣,換一則炸蝦的,或者劉真今天有露了什麼餡。」   再者是勢利的戲院通路,也願意再給國片機會了:君不見這次海角七號「第一周小廳,第二周中廳,第三周大廳」的戲院有多少家。在商言商,戲院從來就沒有錯,有錢賺戲院當然進,當然一直放,當然擺大廳。尤其是台灣的戲院生態在完全自由經濟的放片體制下,國片政策也從未沒有類似韓國的保護政策,也沒有歐美獨立的而足以支撐產業經營的藝術戲院,國片要賣回成本,只有兩途:「降低成本,單院單廳」,以及「花大錢行銷,全省聯映,打造氣勢」。過去幾年,國片幾乎都是選擇前者,尤其在《藍色大門》之後一直如此。除非是很有雄厚的本錢作後盾,如哥倫比亞的《雙瞳》,中環集團給了兩億的《詭絲》,否則很少有國片可以買媒體、買通路、買公車廣告。如果買不到媒體會怎樣?結果就是再好看的國片,因為沒人知道,所以乏人問津,然後草草結束。過去幾年有多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