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5的文章

2015 東京馬拉松

圖片
Before 2014. 8. 31 第一次聽到東京馬拉松,大概是強者全馬室友在兩三年前參加時聽她提起過。東京馬拉松對東京都而言是年度的國際外交大事,每年主辦方都投入相當的資源在這項賽事中,其用心程度讓已經三四十場馬拉松的強者室友回來後讚不絕口。由於先前算是跑跑停停,參賽哩程一直卡在半馬不敢前進,始終猶豫著要不要直接這場外國馬就衝全馬下去,有陣子大概每天都在碎念這件事。 就在八月中某個平凡的日子裡,我依舊嚷嚷著同件事,一位認識一星期的網友便發難說那不如一起抽籤看看好了,當下面子實在掛不住只好索性把資料都填了填 XD。報名表單中,有一欄要填這次預計的完賽時間,但因為當時從來沒跑過全馬,隨便估了個保守時間交差,沒想到這決定了起跑的分組位置。為了讓各速度的跑者能行進地更流暢,配速較快的選手即被安排在較前方的起跑區,配速較慢的則安排在後方以避免擋住其餘選手。報名到公佈結果中間隔了快一個月的時間,心裡抱著這輩子從來沒什麼抽籤運的逃避心態,默默地等到了九月底開獎的日子。 -- 2014. 9. 25 ~ 10. 15 9/25 早上的作息一如往常,然而在收件匣的某個角落閃著標題為 "TOKYO MARATHON 2015 - Lottery Result" 的信。怯生生地點進去後,第一行寫著 "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been selected to run ..." 後面我腦袋就一片空白。本來只是抱著反正抽籤也不會中的心態,沒想到真的要去東京跑步了。 這次的總中籤率大約不到一成,外國人大約有三成的機會能一起參與盛事,朋友並未幸運地抽中,因此我們趕緊找其他的替代方案。我們在網路上找到台灣的 近畿旅行社 有推出半自由行的保障名額,和朋友稍作行程的討論之後,我們便決定一起成行。接到通知的 email 後,規定於 10/9 前要繳費,待繳完 日幣 12,000 後才算報名成功。決定成行大概是開獎後的一星期了,此時上網搜尋機票以及起點新宿或是終點台場附近的便宜旅館幾乎已被一掃而空,一開始連絡的蔡家民宿又拖拖拉拉的,回信效率甚差,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最後於十月中幸運地在 Agoda 上面訂到了離新宿只有兩站的 多摩旅館 (位於山手線的高田馬場站)。 -- 2015. 1. 23

立否

圖片
轉眼,來到這個標題,我成為我希望的模樣了嗎? -- 從來都只會是接近。 -- 如果說,facebook 的個人頁面能簡單看做一個人的縮影,我希望看了我的頁面的人,無法用一句話說完他的感想。一句話說完的人生,顯得太過容易憶測、太過平板。既然人的生命擁有無限可能,我期待自己有更多的嘗試,甚至更多的衝突感。 我想這樣的性格,也許可以回溯到求學時期的高中。高中時期,每天穿著制服搭公車通勤、或是在市區穿梭、更甚是在街坊巷弄的嘴裡,可以感受到同年紀的其他高中生、補習班老師、路人、親朋好友婆婆媽媽之間,對於第一志願學生的刻板印象。有些印象,帶有虛榮的羨慕,有些則是讓人不舒服的嘲弄。試著擺脫大眾的刻板印象,我想便是這時期養成的習慣。尤其上了大學,大學的校名更是讓這類現象加劇。於是,我開始跳熱舞、跑夜店、參加網聚,藉由各種新的嘗試,去接觸和自己截然不同生活圈的人,如何思考,怎麼體驗生命。 仔細推想,現下所建立的閱讀、寫作或思考方式,竟是受高中時不經意參與的網路社群深深影響。那時,有個網路社群叫「失戀雜誌」,其先有實體的書籍,然後編者群發展成網路社群。15 年前的「失戀雜誌」,即有聊天室、微網誌及共筆部落格 ...... 等現有的網路型式。當時的微網誌,奠定了我最初的寫作習慣,而固定閱覽其它作家的微網誌,並從中看到更多一般高中生,以及之後理工科系以外的人事物,開拓了我的眼界與思考深度。 「嘗試」「接觸」漸漸在我的血液裡流動。 而立之際,也已經離開學校,踏入工程師的生活五年。我依舊在嘗試許多新的事物,只是現在的嘗試,已然不像過往單純地為擺脫刻板印象,如今更多是因為自己真的有興趣而投入心力。台灣的高空彈跳、新竹的舞蹈戲劇售票公演演出、東京的全程馬拉松、台北交點、洪仲丘或是在該年十月的服貿遊行 (不是太陽花那場,是前一年的十月)、有物報告的新媒體高峰會、TEDxTaipei 2014、g0v 零時政府的年會與黑客松、「太陽。不遠」的紀錄片首映、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擂台賽 ......。即便出了社會,每天可以利用的時間更少,我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更多可能。 -- 這三十年所形塑與內化的自我,並不只是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成就累積而來,更多是因為每一次的挫敗,或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帶來的傷害,讓我理解自己的脆弱,在脆弱中,看見包容與往前的力量 ( 請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