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芝麻。週歲

圖片
  2022.11.8 親愛的芝麻,你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一年了。雖然你可能還不太有時間的概念,不知道一年表示著什麼,但沒有關係,我們還會陪你很久,去認識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去年的這個時候,你跟媽媽都很辛苦地一起努力,我們才能平安的團聚。因為手術的關係,不能馬上跟你接觸,你只能先隔離在育嬰室裡見不到我們。大概第三還第四天的時候,媽媽去哺乳室接你餵乳,我還記得一在視訊裡看到你的畫面,聽到嗯嗯啊啊的聲音,眼淚就直接噴了出來。在你出生後五天,全家終於能離開醫院時,我才真的摸到你的手,你也立刻抓握我的手指回應,那份悸動著實難以言喻。 剛回到家的第一個月,新手父母各種兵荒馬亂。無法用言語溝通,只能慢慢地從你的反應來試錯,是餓了、尿布髒了、太熱,還是想睡覺。白天提醒媽媽吃益生菌,幫你按摩,晚上希望你的腸絞痛能因此稍稍舒緩,讓你有個好眠。 還記得六月底那時候全家確診,我們都很擔心你,沒辦法幫你做快篩,所以也沒辦法幫你拿藥。幸好你是全家最快康復的,你已經快充完畢我們還在奄奄一息,也是另一種磨難。 隨著天數慢慢增加,不斷記錄著你的身高體重,擔心你有沒有營養均衡,有沒有哪邊生病不舒服;也記錄著你的各種成長,從本來可以丟在床上不管,慢慢會翻身摔到床下、吃副食品、長牙、貼地爬行、自己下床、扶站扶走、牙牙學語,覺得你長得好慢又好快。雖然你現在吃東西還是會隨便丟地上,幫你擦個鼻涕也在 “不要不要” 的亂喊,不過你說 “好” 的時候還是很可愛,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畢竟是好事,剩下的我們再一起學習。我跟媽媽都會很有耐心地陪你,希望你可以成為你心目中的模樣,也謝謝你讓我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父母。(媽媽甚至買了一本《謝謝你來當我們的寶貝》) 這幾天整理家裡的書櫃,翻到媽媽早已備妥的《我為什麼要上學》、《我為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類繪本給你,家裡當然還有《蘇菲的世界》、《刺蝟的優雅》或其他各種文學,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小小哲學家,非常期待未來的日子。 當初在取名時,希望你可以成為一個自知的人,「自知乃是知識的基石。」所以本來是選「知之」,但又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於是成為現在的樣子。 張芝樂,生日快樂 💜 --

枝蔓|2021 結算

圖片
2021 新竹光臨藝術節 久違數年,還是比較習慣在自己的部落格,用自言自語的流水帳體裁記錄身邊的事情。可以不用理會觸及率、可以用瑣碎且枯燥的話語 (以至於沒什麼人想看),便能 (自以為地) 暢所欲言。       Jan. ~ Mar. 開年時驚喜地收到電台訪問的邀約,聊了為何碰觸志工參與的動機。雖說不是生平第一次受訪,但仍然緊張地語無倫次。今年推進自己的速度跟過往相比著實放慢許多,現在需要的是更多與自己的對話,取捨出真正想做,而且可以長年投入的事情。 還可以回朔的練舞生活就停在第一季。上了曾經在無垢舞團演出的老師的肢體課,以極慢的速度運用身體時,似乎打開了另個世界的開關,體會到從來沒有過的細節感受。三月同時在園區舞展演出,外加公司的幾堂專攻班,練舞流汗的暢快讓現在年底的我格外想念。 二三月意外開啟了人生的大轉折,寶貝女兒來到室友的肚子裡。於是開始各項產檢,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看著每次的報告。然而超音波上怦然有力的心跳,又讓我們心存感激,感謝有這樣的恩典,感謝遇見彼此,希望後面的孕期可以一切順利。 Apr. ~ Jun. 為人父母的新身份,心裡多了幾分慌張。我們報名了新竹愛樂分工作室的生產課程,從了解媽媽身體的變化開始,來迎接這個小生命。當然經歷過室友吃什麼吐什麼的時期,幸好過了兩三個月後,孕吐有漸緩的跡象。小生命一路正常健康地長大,也讓我們心安不少。 工作則是逐漸步入今年的高峰,四月忙著收尾敝司新聞稿上的年度大作。鑒於前一顆 test-chip 的特性被我做得慘不忍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大作不禁讓我壓力倍增,深怕漏掉任何一處的修正。新手紅利已然用罄,特性要是再救不起來可就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了。 依舊趕來公司收尾的連假 台灣的疫情在五月來到瀕臨失控的程度,三級警戒發佈,公司跟著進入在家工作的節奏。與此同時,工程師第一個 Project lead 的 project 正式 kick-off。什麼都還陌生的我,在同事學長都不在身邊 (物理上) 的時刻開工,心情是再一個慌張。靠著學長遠端的 carry, 默默撐到提前結束 WFH 的七月。 六月正式發佈 Promotion 的消息,開心之餘夾雜一絲不甘與一絲不安。不甘的是,我的職涯看似都待在世界前幾的公司,但職等卻因為幾次轉換的時間點不佳而被延宕數年;不安的是,這次的轉換領域讓我一直處在不知自己是否能夠勝任的自我壓力中。開心

秘魯秘行 D0|行前規劃、前置準備、移動日

圖片
印加聖谷 早該寫起來的 2019 遊記拖拖拉拉地來到 2021,2020 整年都無法出國就算了,2021 五月的疫情大爆發讓國內旅行都成為奢望。網路上看著朋友們紛紛上傳舊照解飢,才想起壓箱多年 (?) 的文章跟照片應該要繼續編輯才是 -- 2019 下旬,靠著八天婚假、國慶連假,還把新公司到任後的四天彈休全部梭哈,換了這次 19 天的秘魯行。雖然說蜜月的本質應該是要好好放鬆,讓剛新婚的兩人加溫,但愛找事做的我們卻挑了相對陌生的國家,而且還自助,不管是行前還是旅途中,都在不斷考驗兩人的感情是否是真愛。 決定國家之後,我們大概給自己一個多月的研究期,找旅遊書或是網路資訊來啃,表列各自最想去的點後接著安排行程。毫無疑問的重頭戲是馬丘比丘,入山方式可以分作觀光客路線或是 Inca trail 兩種,一般 Agency 又會再把 Inca trail 細分兩天、四天、五天不同組合,最經典的路線是四天的 Inca trail, 也是我們這次的選擇。 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幾乎閃不掉的出入口是庫斯科 Cusco, 印加帝國的古文明中心,海拔約 3300 ~ 3400m。如果是直接搭機前往,通常下飛機就會有輕微的高山症狀,選擇 Inca trail 的朋友強烈建議多留一天讓身體適應高度,可以的話預留兩天更佳。 Inca trail 是一條三百多年的古道,秘魯政府有施行人數管制,起點的檢查哨每天只能放行五百人。因為是熱門的健行路線,我們三月多上網登記就只能填十月的梯次了。秘魯的乾季是每年的是六到九月,這是一般馬丘比丘的旺季。大約十一月到隔年三四月會進入雨季,Inca trail 則是固定在每年的二月關閉整修,才能每年都迎接這麼多的旅客在一條歷史如此悠久的古道上。 網路上看到許多背包客分享行程,常見的版本將馬丘比丘放在行程中後段,順著海拔由低到高慢慢上去。然而我對行程的想法是,既然此行的重中之重是馬丘比丘,那就排在旅程前段,這樣無論之後發生任何意外都仍不虛此行。所以我們的版本最後長成:飛了一天半將近兩天的四趟班機後於 Cusco 落地,隔天在 Cusco 附近閒晃適應,再隔天直接上 Inca trail。然而這樣的安排讓我們在山上叫苦連天,移動日其實是不能好好休息的,前往 Inca trail 的當天早上也是要三四點早起,所以我們其實並沒有充足地休息,這是為何建議行前預留兩天休息的原因。

NOTE。2019 Semiconductor ranking

圖片
文章出處: EET Taiwan

草原

圖片
Jambo! Jambo! Karibu Kenya! Jambo 在非洲的 Swahili 語裡就像我們平常說的 Hello; Karibu Kenya 則是 Welcome Kenya 的意思,這是我們一路上最常聽到的親切招呼。Kenya 在東非處於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橫貫的赤道與縱走的大裂谷讓肯亞獲得「東非十字架」的別稱。儘管位處赤道帶上,平均海拔 1500 公尺的高度反讓肯亞的溫度相當宜人。七八九月是肯亞旅遊的旺季,因為這時候能一睹號稱在月球都能看見的「動物大遷徙」。 東非大裂谷 非洲的草原上有所謂 Africa Big 5 (非洲五霸),分別為:獅子、大象、水牛、犀牛跟花豹。野生犀牛跟花豹的數量愈來愈稀少,這趟旅程便沒能瞅見花豹的蹤影。然而每年在草原上大遷徙的主角卻是另外三位:上百萬頭的牛羚、數十萬的斑馬以及瞪羚。《大遷徙》一書就有這樣的敘述:「走在隊伍最前頭的是喜吃枯黃葉尖的斑馬,然後是一群又一群連綿不絕的牛羚,瞪羚則是在隊伍間穿梭自如。」 Photo credit: AsiliaAfrica.com 並非肯亞所有區域的動物都會參與這場為期一年的遶境遊行,從地圖上的軌跡可以看出,大遷徙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坦桑尼亞的 Serengeti 與肯亞的 Masai Mara 這兩片並接在一起的草原。肯亞的短雨季大約在每年的四、五月間,順著雨季開始妄恣生長的嫩草在七、八月之後便形成一片茂密的草原。在南方已經吃遍 Serengeti 的牛羚群尋著新草的蹤跡一路北上,直到 Masai Mara 的草在兩三個月內被消耗殆盡,牛羚群才會在十月前後返回坦桑尼亞。 口耳相傳的大遷徙總是會提到「天國之渡」,這是牛羚群要跨越 Mara River 到對岸草原的壯觀場面,也是整趟遷徙中的幾個危險橋段之一。在河裡有等著大餐入口的鱷魚群,河岸兩側也常有獅子或獵豹在一旁伺機潛伏,等待過河之後落單的獵物。週而復始的巡迴之旅中,能在隔年重回舊地的動物大約只有一半,然而這片土地每年也都孕育出超過 50 萬頭新生命一同加入馳騁的行列。 Mara River 尼羅鱷 我們在 Masai Mara 約停留三天,體驗豪華帳棚夜宿、熱氣球高空鳥瞰、在草原擺桌吃早餐、看馬

洋蔥《肆》

看了這篇親友視角的 文章 ,再次把京都的心情翻攪了上來,也許真有一天得約個心理諮商師之類。 週末的古都馬剛結束,三月上旬卻莫名如夏。雖然整個基礎體能比兩週前的京都馬來的更好,但炎熱的氣溫會加速體力消耗,賽前就預料到能否再破京都的 PB 只能聽天由命。當然前一天在台南的嗜嘴也是主因,賽程中跑了兩次廁所,總計花了大約八九分鐘剛好就是多出來的差距,但這樣的成績從總排比例來看,卻能跑進前五分之一的名次,台南的太陽真是讓其他跑者吃盡苦頭。 賽後,老爺來了電話,問了一下成績,我讓他知道比京都還多了八分鐘,他才略顯難色地說:ㄏㄚˊ,這麼難喔。 這大概是他第一次瞭解到,馬拉松裡的進步,是怎麼一回事。 鏡頭回到去年十月,老爺抱著享樂的心態想跟著這一趟京都。我想想這幾年也忙著自己的事,加上去年外公過世,能陪著親人就盡量陪著,這一趟便成行。 接著快轉到兩個禮拜前,老爺想在終點加油打氣,所以我比賽前兩天便帶他們到終點晃晃,順便跟他們說怎麼從民宿到這裡,跑完我們可以怎麼約之類。 來到路跑當下,我怕他們多等或錯過,所以我每 10km 就傳一次照片給他們,好讓他們抓時間。跑到 40k, 時間算起來 PB 是沒問題了,全力衝刺的話 sub 430 都有機會。 轉了兩個彎,42k 的牌子出現在眼前,剩最後一段直線跟一個彎就能衝線,我開始加大手臂擺幅,調整成短跑的跑姿。要衝過 42k 的牌子時,我聽到熟悉的加油聲,然後是: 「來來來,拍照一下,沒差這幾秒鐘。」 於是,我折回去,和老爺跟 42k 一張,和老媽跟 42k 一張。 最後進終點,4:31:07 我跟他們說,這是我的個人最佳,我本來想破 430 的。老爺打圓場,哈哈笑說:啊 ~ 你在我心裡有破 430 啦! 等到這週古都馬結束,他才算意識到,這幾分鐘的差距,不是說進步就能進步。 故事的表層看起來是:算了算了,家人開心比成績重要,PB 再跑就有,兩老大老遠到京都加油,這份心意才應該珍惜,不要這麼計較。 這些說的我懂,那究竟是什麼東西被翻攪? 以上為前言,接著才是洋蔥系列文慣例的、讓人無語的,悲傷。 老爺最喜歡問我的問題是:「你跑步是為了什麼?」這問題他大概問了上百次,但因為他始終無法同理感受,所以每次的答案都記不住。我實在不知道該再給他什麼樣的答案,所以這次我說:「跑步對我而言就是

2018 京都馬拉松

圖片
Photo credit: All sports 自從 2015 年的 東京馬 完賽,深刻體驗到日本主辦方對馬拉松比賽的重視,讓我近幾年持續關注一、二月的日本賽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藉著幾天年假,重新感受在異地跑馬的滋味。終於,去年九月算準今年的連假後,報名了 2018 京都馬拉松。十月,抽籤結果公佈,再次幸運地中籤,開啟這趟京都之旅。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從最開始的旅程安排都不再冒冒失失。找了前往起終點都方便的住宿,留了較寬裕的時間到會場報到,在會場領取大會提供的輕便雨衣,這在寒冷的二月裡是起跑時的保命要物。起跑依然是早上九點,但通常八點出頭就是選手的寄物截止時間,這一個多鐘頭的保暖非常重要。現場通常是 0 度上下的氣溫,保暖沒有做好,就會落得像上回不到一半便早早受傷的下場,輕便雨衣即是這段期間拿來保暖的法寶。 自從三年前受傷之後,反覆的傷停讓我慢慢了解怎麼和自己的身體相處。能夠在全程馬拉松的距離無痛完賽,需要靠事前完整的訓練以及當下的保暖準備。今年站在起跑的等候區,一樣的冷冽寒風,但比起三年前不僅多了雨衣、手套以及運動外套,也因為更充分的賽前訓練而顯得泰然自若。 Photo credit: All sports 起跑 還在台灣時,學長就曾叮嚀過這場賽事的幾個重點,一個是京都馬的長緩坡不少,配速不能太過大意;再來是後段賽程跑鴨川河堤時,四周空曠沒有遮蔽物,要有受風的心理準備。加上之前受傷的印象太過鮮明,起跑時刻意地放緩速度,等待讓肌肉暖機的時間一點都不能心急。 從西京極運動場起跑之後,便一路往北拉到嵐山。嵐山一段的風景之美難以言喻,顧不得比賽仍在進行中,依然駐足拍照流連忘返。 嵐山一景 大約 10k 上下,四肢都已確實熱身完畢,雨衣遂交給沿路的工作人員,運動外套綁在腰際上,用輕便的姿態繼續揮汗前進。 補給 在報到會場裡,主辦方特地擺了一攤賽事補給,當時看到各種麵包水果便印象深刻,想著比賽時一定要吃好吃滿。心心念念的補給來到真正的賽道上,又是一項讓我顧不得時間流逝的考驗,都已經大老遠飛來京都了,怎能不飽嚐富饒文化滋養的甜品美食?果然,京都的補給不負眾望,成為我目前心目中的排行榜第一名。 不得不提的是在每個補給站與流動廁所前,京都馬的標示牌都非常清楚且貼心:流動廁所除了告示該站有幾間之外,還會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