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貳》

價值》文寫的亂七八糟,本篇為其意念延伸,希望能寫的比較有連貫性些。為了能夠更貼近自己的夢想,需要再加強寫作練習。目前的想法大概以彙整重要事紀為主,週遭瑣事的反思為輔,依個人怠惰程度寫成週記或雙週記的型式,本文開始。

--

試著走困難的路。


--

宮城地震之後續與反思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芮式規模9.0的強震,更詳細的數據請參照下表:(點圖可連結至原網址取得較佳瀏覽解析度)

這次的災難,讓許多人對於日本這個民族有了不一樣的體認。無論是透過酪梨壽司所寫的《大地震中的小故事》、樂多【私。生活意見】的《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以及MMDays轉錄的《“輕災區”東京,卻像一場無聲電影》,見識到了日本國民在其特有的文化與民族性下所展現的秩序與冷靜。台灣民眾的後續反思則偏向兩個主題。主題一,事件發生的當下,大家立即感受到日本媒體與台灣媒體的差異,台灣媒體的噬血性引來各界的躂伐聲浪,各家媒體高層則以收視率、觀眾偏愛口味與商業考量予以回應。同樣是樂多的平台中,【遊走...觀察...記錄...】部落格則以《別當日本「文明」的奴隸》與《日本媒體才該和台灣學習》兩篇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來審視日本的社會現況。

政府、媒體、民眾的三方制衡是很微妙的。社會中,我相信還是有很大一部份的人,其資訊來源依賴的是電視媒體與網路的商業媒體。在其所言明的商業考量之下,我們所吸收到的資訊就會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方式呈現。媒體訕笑民眾的,即大眾缺乏對獲取知識的耐性與判斷能力。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我相信大家對坊間的報章雜誌一定不陌生,但試想我們多久未閱讀長篇的經典小說?一旦在資訊爆炸的社會中吸收知識的過程缺乏耐性,我們只能以淺、顯、易懂的標題瞇眼略過之時,我們有什麼立場去責怪站在商業考量上的媒體。再者,當《大地震中的小故事》與《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兩篇文章於facebook、Plurk或twitter上瘋狂轉錄之際,我們有沒有去思考哪些是我們該去改進的,而哪些制度,如【遊走...觀察...記錄...】的兩篇文章所提,其實它也有根本上的缺失,還是我們就一味地全盤接受那些瘋狂的轉錄文章,躲在網路匿名的保護之下,充份行使受憲法保障之言論自由不負責任地批判政府與媒體不夠自律自白?當我們做不到對知識本身該有的尊敬與耐性,自身又缺乏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能力,我們所抱怨的現況有很大一部份其實是咎由自取。

後續反思主題二,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台灣社會成功地對於核電有極大的恐慌。此部落格前篇的《核危》轉錄文已簡單地說明日本核電廠事故對台灣本島的影響。以專業程度來說,清大的核工所為台灣唯一研究核能相關領域的學術單位,但我相信無論是這篇文章,或是T客邦轉錄並翻譯自MIT教授的《日本福島核電場爆炸,MIT學者怎麼說?》系列文,其轉載程度皆不及各大地區搶鹽的新聞。我看到身邊的朋友因發佈日本幅射塵對台灣影響不大的公告,進而對台電、原能會與氣象局之專業感到失望與憤憤不平,黨派候選人紛紛將「停核」拉為選舉口號,名嘴與公眾人物的號召力遠大於專家的聲音 ()。反核的聲音襲捲全球,德國民眾成為反核呼聲中最為強烈的國家之一 (相關報導)。同樣的問題,當台灣的新聞稿發佈,即使台灣的核電廠皆停止商轉,以台電的備用電力補足仍尚有餘裕,民眾便興起了台電官員腦袋都有洞,沒事幹嘛花兩千多億台幣蓋一座危險的核電廠的念頭。但民眾不了解的是目前替代能源的發展相當有限,不是口頭一句〝增加火力發電廠效率〞、〝增設風力與潮汐發電〞就能解決問題。科學與工程上的問題不該用一句話帶過,其背後所面臨的問題是多少科學家與工程師日以繼夜研究數十年都難以突破的瓶頸。即便備用電力尚有餘裕,也不該是把其電力相加大於平日使用量便說足以停核這樣的算法。第二條高速公路難道要等到中山高變停車場才興建嗎?政府給的資訊透明度不夠,民眾缺乏判斷資訊的思考能力,才會讓問題一再地辯議卻毫無結論。然而,支持續核的專家並不是就沒有盲點。推導的方程式與災變模擬終究只是電腦中的模型,如同一篇前核電廠技工平井憲夫所著的文章 (因此文錯誤過多,內容真實性有諸多疑點,故未提供連結) 提及的問題,核電廠是〝人〞蓋的,台灣連平面道路都可以前鋪後悸,這些人為問題該經過怎樣的檢驗程序才能不至出錯?核電廠本身的安全沒有問題,核廢料以及排放廢熱的水對環境的影響呢?當這些議題能攤開來結合各方面的考量加以評估,媒體不隨時間與話題新鮮感的流逝持續督促政府 (哪一家媒體有繼續幫我們追蹤楊淑君與世界跆拳規則的後續?),民眾得到全面的資訊並具有獨立不從眾的思考,我們才能知道,也才有立場大聲地支持反核或續核不是?

--

社會與經濟

前些日子,中央銀行在匯市對新台幣的幣值有明顯的保護動作,當外資大喊新台幣被嚴重看低之時,央行出手干預尾盤以避免新台幣升值過快。雖說不讓市場資金浮濫以防金融商品的信用過度擴張是好事,然而對民生用品的進口原物料來說,升值不免也是紓緩通膨的洩壓管道之一。相對地,代工出口業開始跟政府抱怨,低毛利率的獲利方式在台幣升個一元之後顯的捉襟見肘。台灣的電子產業最大的問題一向都是品牌度不夠,不願以成本較高的研發經費去切入品牌市場,慣以血拼殺價的模式在市場存活,像 MTK (聯發科) 毛利率 3, 40%的公司真的不多。但如同商業週刊於2010年十月第1195期的封面故事《1:28的台灣》所提到,因為小幅升值就讓毛利被吃完的公司應該被市場機制淘汰,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產業本該就去思考自己的獲利方式與企業價值,而不是投訴媒體責怪政府未盡到保護人民的責任。然而,主管老闆們為對股東負責,搶奪市占率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殺價,投資在高階技術的研發成本對公司來說風險較大,而這種短視近利的文化怎麼來的?誰是老闆、誰是主管、誰是股東?這些人不就是你、我或身邊的人;這文化不就是你我之間平時這樣看待事情來的。

之前吵的火熱的「二代健保」與最近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條例」,希望不只是淪為選舉的工具。健保體制固然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方式,但最基本的醫療藥品黑洞,即醫院、醫師與藥廠間的利益掛勾無法杜絕、部份民眾濫用藥物的醫療行為沒有解決,不管幾代健保用多麼精巧的算法都只會讓這個立意良善的體制持續虧損並連年成為選舉的話題罷了。而看起來像劫富濟貧的「奢侈稅」呢?依社會觀感來說,我爸曾講過一句我覺得還蠻有道理的話:「人家有錢有什麼不對?」有能力的人,該負擔較多的社會責任,這很合理。遊戲規則有講明的話,大家好好遵守就沒有問題。「奢侈稅」的形象,不該是塑造成讓小老百姓覺得:「嗯,政府終於想到我們了,那些有錢人就該死。」進而獲取大眾的選票。相反的,例如在特種貨物的第一項,有關房屋與土地的課稅,其立意是為了整肅投資客、不肖建商於房市吹起的歪風,解決目前房價失衡的問題。我真心地希望,這些大大小小的條例,都能不被牽扯到選舉。無論是哪一位執政者,對的事情,就該一直堅持下去。

回到媒體身上,媒體自以為所稟持的社會正義,究竟是站在什麼點上面?有關「二代健保」的新聞,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的版面比討論醫療黑洞的還多。「奓侈稅」訪問了許多房仲與坊間對「三黃一劉」的看法,但房市最根本的弊病,我幾乎都是從專業部落客的文章或是自己查書來的。而平常忙著工作的普羅大眾如果沒時間自己去找資料,能獲取的資訊便只剩已先被媒體篩選過的新聞。資訊的質不再被看重,能馬上攫取閱聽者注意的標題才是王道。

--

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扭曲,是被操弄的結果,也是人性最原始的反應。怎麼說?因為資訊的取得過於容易,我們漸漸疏於去懷疑,甚至花時間去分析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就像檢視選舉的政績時,民眾只看的到三環三線 (這只是舉例,不是要抨擊特定人士)、造橋鋪路,但民眾看不到外交上的斡旋、看不到文化價值的建立,而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在朝野對立之後兩年兩年或是四年四年的稀釋掉了。當我們沒有養成「積非不成是,擇善要固執」的自我價值之時,整個社會文化,就會呈現如今我們看到所有得過且過的氛圍。


試著走困難的路。





以上。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揪人‧文《177》

枝蔓|2021 結算

洋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