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 驛記 --」標籤的文章

觀後 -- Lucy

電機理工宅等露西的咖啡 這部盧貝松的電影自開拍於台北取景之時便受人關注,充滿哲學思考的劇情更是討論不斷。網路上其實已不乏許多深入探討的文章,這裡只是分享一個電機阿宅的腦內小劇場異想世界。 我們知道色彩、形體藉光線經過眼睛之後,轉換成電子信號送至大腦專職的工作區塊運作,因此只要在我們熟知的這個物理世界中複製一樣的訊號給大腦,就能讓大腦產生視覺,這也是目前義眼的工作原理。同樣的方式延伸到其他感官,諸如 觸覺模擬 的相關概念與技術都已被提出。假若片中的 CPH4 能如此放大與處理我們的神經信號,觀影的同時我便是延伸這樣的概念去想像露西得已感知萬物脈動的能力。 導演同時藉由露西與教授的對談表達了他對 經驗主義 與理性主義的想法。本片嘗試將時間代入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空間內,雖說宇宙這兩個字本來就包含時間的維度 (宇:無限的空間。宙:無限的時間),但更可以探討的角度我想是 "存在" 的概念。(有關更多時間的故事請參閱 Albert Einstein 的  twin paradox ) 17 世紀英國的洛克主張,我們的知識需先藉由感官的認知,接著經邏輯推演之後才能形塑而成。片中所舉的車子快速移動一例,則試著推翻此一經驗主義的流程:當我們看不見車子時,是否代表車子 "不存在"?接著擴大這個邏輯,去回答所謂世界是否由 "1" 所構成的可數學化,意即可量化的世界。(阿宅表示:這段其實就已經在暗示結局了) 然而在我們無法感知的同時,世界的運作並沒有停止:我們所享受的陽光並非當下的陽光,而是八分多鐘前從太陽發射出來的;假若在我們的地球旁邊就有一個黑洞正把一切吞噬進去,人類進程便其實正在倒數,但我們卻尚未感知到這樣的結果。宇宙萬物的現象一直都在推演前進,數學與物理則是人類嘗試用自身可理解的語言,將這些現象描述成 "知識"。超越這些知識的,即為不一定可被量化的 "存在",它可以同時被包含在宇宙裡,差別只在於我們能否感知到這些 "存在"。 所以她說:I'm everywhere. -- 本片談論到 "存在",談論到時間維度,談論到宇宙,卻沒順便帶一下宇宙在大霹靂之前是什麼樣子的 "哲學...

交點台北 vol.18 -- Hereo、公平貿易

圖片
photo credit: 交點 --  2013. 11. 9 -- 在正式開場前,同行的 Darla 見到桌上的一把吉他忍不住把玩起來,沒想到這把吉他在十分鐘後,即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演奏。本月的交點台北,邀請到曾上過星光大道的 鄭雙雙 以自彈自唱的方式開場演出。甜美的臉蛋、辨識度極高的嗓音,讓全場觀眾在帶有爵士樂風的歌聲中如癡如醉。演出過程中,亦緩緩帶出個人的成長故事。雙雙從高中開始接觸西洋樂團,自星光大道發跡,於政大金旋獎得名後較為人所知。目前的計畫是於  Hereo  的合作平台上,以群眾集資的方式進行個人首張黑膠 EP 的發行。( 上面顯示已經集資成功囉!恭喜!) 緊接在開場後,是兩分鐘的個人自我介紹。這一次的交點,幾乎可看做是武術交流大會了,有不少與會者都有武術底子,相當有趣。幾次聚會下來,發現參與者的背景常來自設計師、工程師或是正規劃創業的人們。這次的 vol.18,我們看到有網路行銷相關、愛料理的軟體工程師、交點的故事寫手、正在拍攝街友主題紀錄片的人、武術公司創辦老師、插畫家、部落客 ...... 等等 接著,交點宣傳了即將在 12/8 舉辦的交點年會,共入選十組計劃成員,數十位業界人士參與。整個上半場的介紹大致告一段落,中間也聽到許多像: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 城市浪人  ...... 等關鍵字。二十分鐘的交流時間後,登場的是九分鐘分享,主題內容依舊豐富、多元。 -- Info Track 為了對照所開發的技術,講者試舉 Google search 做範例:傳統的搜尋介面中,當我們搜尋欲購商品時,Google 所跳出的頁面僅能呈現數筆的網頁資料,後續的比價仍得靠人工完成。講者目前所開發的工具 "InfoTrack" 是一個後端整理的平台,在一件商品的頁面中,先選取欲儲存的資訊區塊,待各個有興趣的頁面都選取匯入完畢後,便可到後台做數據分析與資料追蹤。較吸引人的一點是,當匯入的網頁資料隨時間有更動時,後台的資料也能隨時更新。 現場聽起來,InfoTrack 著重在資料匯入之後的運用及整理。相對弱勢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個搜尋工具,也不是內容業者。它的確提供了一種相較於關鍵字演算法更具成本競爭力的方式,但以目前內容為上的資訊潮流來看,藉人工方式單筆單筆...

交點台北 vol.16 -- 適地性服務、零時政府

圖片
Photo credit : 交點 -- 2013. 9. 14 -- 交點台北 vol.16 的開場有別以往,今次,交由 夾腳拖劇團 《Circus Dream》,以亮眼且不失專業的雜耍表演揭開序幕。交點台北對表演者是這樣介紹的: 陳星合 -- 從太陽回來的人 2010年,全球知名的藝術團體太陽劇團,新增一位台灣籍成員,他是當時年僅27歲的陳星合。 17歲時便立志要加入太陽劇團,苦練十年,奠下深厚根基,卻也練出一身的運動傷害。終於一圓自己的夢想,他靠著自己苦練許久的水晶球,變幻出各式各樣的絕活,也讓他拿到了太陽劇團合約,成為太陽劇團的一員。 楊元慶 -- 無法取代的溜溜球 還只是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三年級學生的楊元慶,玩溜溜球玩出自己的一片天。不但受邀至「中國達人秀」,更在去年與馬總統出訪非洲友邦在國宴場合演出。元慶最大夢想就是將溜溜球表演提升到藝術境界,並能環遊世界各國表演。 -- Quote from  交點台北 vol.16 星合的水晶球表演讓我重新領悟到「目不轉睛」這四個字的意思。柔軟的身段、專注的眼神,搭配輕板的音樂,讓整個表演的層次又往上疊加上去。猜想因為在室內表演,鵝黃的燈光讓整個氣氛更加地放鬆,若是同樣的場景搬至街頭,也許帶給觀眾的感受便要大打折扣,這是一場高水準的專業演出。 同樣,元慶的表演依舊讓我驚豔。在電視或網路看過幾次溜溜球的表演,大概了解會是什麼樣的型式,但我從沒想過,溜溜球也能以如此細膩的動作來搭配慢板的節奏,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地方。元慶對於空間感的掌握也相當精準,從他分享的照片與過往經驗推斷,通常戶外表演 (曾在法國亞維濃藝術節表演過) 或舞台演出的空間都算充裕,但當天是在狹隘的地下室空間演出,卻仍得以流暢的動作與自信的笑容折服所有觀眾的贊歎,我想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夾腳拖劇團於十月的四、五、六號三天於華山文化園區有創團後的首次演出。創辦人提及,台灣自李棠華老師之後,中間隔了數十年的斷層,這一次,他們希望雜耍藝術能重新接上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 4. 5. 6. 7, 雜耍暨物件劇場 》支持他們。 -- 開場表演後,是兩分鐘的個人自我介紹。重複出席的比例在 vol.16 依舊不高。學生族群,...

交點台北 vol.15 -- 博雅教育、被動收入、審議民主

圖片
-- 2013. 8. 10 -- Photo credit: 交點 交點新竹由於參與人數的考量下暫時撤展。這天,恰巧人在台北,便起身參加了策展已久的交點台北 vol.15。以分享內容來看,果然和交點新竹有段不小的差距。分享的主題概括了:戲劇介紹、教育、學習、創業、買屋、理財、公眾議題決策、公益品牌、設計 ...... 等等,相當豐富,當然兩分鐘的分享也出現一些素人搞笑的亮點。像這樣的平民分享場合,參與者背景的多元性還是相當重要,不同故事交織而成的分享,內容才能精彩可期。 縱觀來看,兩分鐘分享者大致上是希望能跨出自己的生活圈,在這樣的場合有更多的交流,認識更多的朋友。九分鐘的講者身上可以感受到強烈的目的性,也許是想行銷自己所創立的東西,或是分享自身經驗,以下簡單筆記此次九分鐘內容: -- 戲劇介紹 --  陳家聲演唱會 講者是一名藝術大學的學生,主修戲劇,他的夢想是希望能在公開場合唱歌給大家聽。為了能結合他的主修與夢想,他嘗試自己編導演一部獨角戲《陳家聲演唱會》,藉由戲劇演出來完成夢想,很不錯的點子吧!當然,在這齣戲裡,他也出了一些難題給自己,比方說主打歌叫做《雲端上的寶貝》,所以為了這首歌要去社群網站開一個粉絲團並花額外的時間去經營它、或是因為主角設定為一個創作型歌手,但他本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具備創作的能力,所以他開始下功夫去了解創作歌曲這一件事。 能夠藉由主修或工作與自己的夢想結合是一件很棒的事,當你的課業與工作是自己有興趣的事時,持續下去的熱情較能幫助我們突破困境並完成事情。不過我也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最有興趣的嗜好不應該排在職涯順位的第一位,因為往往當興趣變成職業之時,便喪失了它最原始的樂趣。 -- 教育 --  博雅青年講堂 講者為博雅青年講堂的創辦人 Andy,分享內容大致著重介紹博雅教育以及博雅青年講堂,其官網都有更詳細的內容,這裡簡單節錄幾段官網說明的文字: 何為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習者擁有批判性的了解與鑑賞能力(critical appreciation),其學習判準有以下三者: 第一,學習者應能熟悉各類型知識中包含的概念、邏輯結構及判斷知識真偽的標準; 第二,學習者能以各類型知識中包含的概念、邏輯及判斷知識來組...

交點新竹 vol.5 -- 視盲體驗

圖片
Photo credit : 交點 -- 2013. 6. 22 -- 學生族群佔約一半比例的交點新竹,在期末考週後果然面臨了極大的危機 -- 人數不足。可以預期的是,七、八月兩場的參與人數只會更加悲觀,我們也只能暫且看著交點團隊如何因應這次的考驗。然而,交點台北沒有這樣的問題,分享內容也相對多元,也許不久地將來便會跳槽去參加台北的場次。 由於參與人數不多,所以分享的主題依稀記得,大致上可類別為:改變、創業,以及我分享的〝體驗〞。 -- 改變 講者是交通大學的一個大五生。在上個場次帶給大家的 slogan 是 -- Think-less,意思近於 Just do it ! 於是,在 vol.5 中,他分享了他大學生涯裡,看似不起眼,卻如蝴蝶效應般影響他日後的幾個改變。像是:旁聽它系課程、家教、實習 ... 等。最後用了偏移一度角所造成的改變來總結,類似於我在 vol.3 的文章所舉的例子。 改變向來是成長或突破困境的重要法則,古今中外重大的事件中,少有被動等待危機解除,常聽見的大部份是不斷審視自己,不斷精進,才得以度過難關。改變不需要是一鳴驚人的革命,從小地方做起,枝微末節累積來的東西,也能有滴水穿石的效果。 -- 創業 分享創業的是一位任職於設備廠的工程師。講者雖然尚無創業的經驗,但他提到了一些我也很認同的觀點。自從社群媒體出現後,社群相關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志創業者紛紛織起創業大夢,期待自己做的東西能有一天被 Google, Yahoo 一流併購。或是苦命的受薪階級不想再被任人使喚,想像是執行長般,完全自主負責的角色扮演。但無論如何,創業不只是遞張辭呈瀟灑離去,接著呼朋引伴三五成群身兼老闆的事情。創業更重要的精神是: 世界上有那麼一個你覺得沒人解決的問題,你想去解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跨出去多聽、多看,只是必要條件,心裡要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這個業創起來才會有意義。 -- 體驗 Photo credit : 交點 真抱歉,又是冷飯熱炒的一次分享,分享內容請參考我在大學某堂寫作課裡採訪視障生的報告 --《 採訪 》。由於前兩次的主題都是希望大家多懷疑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所以在這次的 vol.5,我強迫聽眾閉上雙眼,用身體的其餘感官去感受這個世界。閉上眼睛,去走路...

交點新竹 vol.4 -- Dance

圖片
-- 2013. 5. 25 -- 交點新竹來到了第四場,旋即面臨了人數下降的窘境。也許這次的主因是源自主辦人近日在 FB 的權限遭封鎖,但也反應出交點團隊於行銷管道的缺乏及應變能力的不足。誠如前文所述,交點新竹目前最棘手的問題在於主題的定位不夠明確,要能撐起一場精彩可期的 conference,內容張力絕對是最關鍵的要素。 Photo credit : 交點 前半段的兩分鐘自我介紹因個人因素而錯過了大半,所以對於這次新加入的朋友沒能有初步的認識。下半場的九分鐘分享中,人數並未達到上限的九人,以內容來說,仍舊停留在與會者自身經歷的體驗。當一個據點的與會者,其背景與職業不夠多樣化時,這樣的分享便無法帶給觀眾太多的驚豔。希望交點新竹在未來逐漸成型的發展中,能有更多各式各樣的色彩與激發的能量。 -- 這次的兩分鐘分享摘錄自 Wondero 的「 【Wondero筆記】TED影片—–丹‧艾瑞利問道:我們是否主宰自己的決定? 」,分享的關鍵字是:錐細胞,鬆餅,報紙。後兩個關鍵字可直接參照前述連結,錐細胞則參考過去寫的《 為是。文 》大致上承接上個月分享的意念,意即希望大家隨時懷疑我們眼前所見的事物。這次有些意外地參與九分鐘的分享,但因為是臨時被抓上台,所以只簡單分享 Hiphop 舞蹈的概念。 This is my sharing 交點新竹Vol.4 - William - Dance from 交點 我不確定像這樣的聚會我還會參加幾次,但我對於自己的分享希望能維持一定的原則:「分享的事物,不被挶限在自己身上。」舉例來說,我想傳達的,不會是:「我跳舞、我愛跳舞」,而是:「跳舞是什麼?」將代名詞這種個人型式的框架拿走,我們所分享的經驗與意念才會更加廣闊。 期待下次的聚會,依舊。 以上。 -- 延伸閱讀 交點新竹 vol.3 -- 交點簡介 交點新竹 vol.5 -- 視盲體驗 --

交點新竹 vol.3 -- 交點簡介

圖片
-- 2013. 4. 27 -- 如同工作日誌一般,希望藉由這一系列的文章,觀察自己在交點上成長了多少,也紀錄交點新竹到離開的那天,將走到多麼遙遠的地方。 -- 第一次聽到交點,是因為 Wondero 發表於 2012 年 11 月底的《 為什麼你要辦交點?/ 交點:因為分享,是一種很重要,但被許多人忽視的力量 》這篇文章提及。持續關注交點一陣子,交點也來到新竹設點之後,便下定決心參加了 4 月的交點新竹 vol. 3。 vol. 3 意謂著交點新竹在此之前已辦過兩個場次,據與會人員表示,此次參加人數與前二相比已成長許多。當天的最大亮點是歐普廣告設計的創意總監 -- 王炳南 老師。但鑒於九分鐘的分享時間實在過於短促,老師也只能蜻蜓點水地分享代表著他人生轉折的求學過程 -- 以既定型式來看,這也將會是限制交點成長的一個框架。 交點的整個流程是這樣的:每個人先分享三個關鍵字與一張圖片,共計時兩分鐘,你可以用它們來自我介紹,也可以單純是你當下想分享的心情事物。上半場這樣的自我介紹也許一個到一個半鐘頭不等,中場休息片刻便是俗稱交換名片的時間。下半場的主軸是九分鐘的分享,每個場次限九個名額報名。無論上下半場的內容,都沒有任何限定的主題,就是一個簡單的素人舞台,分享、演講、唱歌、魔術,來者不拒。我當天分享的三個關鍵字是:懷疑、RSS、錐細胞,但由於兩分鐘的時間控制不當,錐細胞的部份完全沒能提及。 Photo credit : 交點 由於活動主旨是要讓並非專家的大眾也能有分享的平台,所以設計的門檻也不能拿 TED 講者的18分鐘比照,而是以較容易準備的兩分鐘與九分鐘做為基準。也因此,整體內容的深度在這個遊戲規則下受到大大的考驗。從當天的分享內容來看,多數人在兩分鐘的自我介紹或是九分鐘的深入分享都用不完他所擁有的時間,延長時數也許不是解決發展框架的好主意。我覺得,如果該次活動有像王老師那樣的講者,應該是下半場結束後,另闢一個二十到三十分鐘的一個場次,讓較專業的講者做更深更廣的分享,也讓千里迢迢來參加這個活動的人能有更多的收穫。 主辦者阿峰提及,這個活動尚需要一些志工,幫忙撰稿或錄影的部份。我有私下建議阿峰,錄影的部份其實可以找看看學生團隊,阿峰則是一來擔心經費的問題,二來也是讓與會者有個練習的機會。不過後來想想,既然是交點這樣類型的聚會,...

個展‧文

國王遊戲─李承道個展 開幕酒會:2009/ 07/ 18(六)19:00 pm 展覽日期:2009/ 07/ 16- 08/ 09 展覽地點: 也趣藝廊 AKI Gallery (台北市民族西路141號)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11:30-21:00 -- 看起來蠻有趣的,找個機會去逛逛。

舞劇‧文

屏風表演班【第卅九回作品】《合法犯罪》 新竹場 國立交通大學中正堂 10/31 Sat. 14:30 一樓十排5, 7, 9號 -- 可惡!這種表演為什麼是在交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