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點新竹 vol.3 -- 交點簡介
-- 2013. 4. 27 --
如同工作日誌一般,希望藉由這一系列的文章,觀察自己在交點上成長了多少,也紀錄交點新竹到離開的那天,將走到多麼遙遠的地方。
--
第一次聽到交點,是因為 Wondero 發表於 2012 年 11 月底的《為什麼你要辦交點?/ 交點:因為分享,是一種很重要,但被許多人忽視的力量》這篇文章提及。持續關注交點一陣子,交點也來到新竹設點之後,便下定決心參加了 4 月的交點新竹 vol. 3。
vol. 3 意謂著交點新竹在此之前已辦過兩個場次,據與會人員表示,此次參加人數與前二相比已成長許多。當天的最大亮點是歐普廣告設計的創意總監 -- 王炳南 老師。但鑒於九分鐘的分享時間實在過於短促,老師也只能蜻蜓點水地分享代表著他人生轉折的求學過程 -- 以既定型式來看,這也將會是限制交點成長的一個框架。
交點的整個流程是這樣的:每個人先分享三個關鍵字與一張圖片,共計時兩分鐘,你可以用它們來自我介紹,也可以單純是你當下想分享的心情事物。上半場這樣的自我介紹也許一個到一個半鐘頭不等,中場休息片刻便是俗稱交換名片的時間。下半場的主軸是九分鐘的分享,每個場次限九個名額報名。無論上下半場的內容,都沒有任何限定的主題,就是一個簡單的素人舞台,分享、演講、唱歌、魔術,來者不拒。我當天分享的三個關鍵字是:懷疑、RSS、錐細胞,但由於兩分鐘的時間控制不當,錐細胞的部份完全沒能提及。
Photo credit : 交點 |
由於活動主旨是要讓並非專家的大眾也能有分享的平台,所以設計的門檻也不能拿 TED 講者的18分鐘比照,而是以較容易準備的兩分鐘與九分鐘做為基準。也因此,整體內容的深度在這個遊戲規則下受到大大的考驗。從當天的分享內容來看,多數人在兩分鐘的自我介紹或是九分鐘的深入分享都用不完他所擁有的時間,延長時數也許不是解決發展框架的好主意。我覺得,如果該次活動有像王老師那樣的講者,應該是下半場結束後,另闢一個二十到三十分鐘的一個場次,讓較專業的講者做更深更廣的分享,也讓千里迢迢來參加這個活動的人能有更多的收穫。
主辦者阿峰提及,這個活動尚需要一些志工,幫忙撰稿或錄影的部份。我有私下建議阿峰,錄影的部份其實可以找看看學生團隊,阿峰則是一來擔心經費的問題,二來也是讓與會者有個練習的機會。不過後來想想,既然是交點這樣類型的聚會,何不也直接拉這些學生團隊成員參加,姑且不論他們事後是否願意以志工身份幫忙,學生影像團隊應該也有很多故事想跟大家分享吧!台大的 project 10 與清大的 space_bar 不就是不遺餘力地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我想交點應該會是他們喜歡的舞台才是。
也許是新竹的地域關係,參加者以大學生及工程師的身份居多。( 是的,筆者也是阿宅男子團體一員 =__= ) 大家對自身的憂慮都著重在:我有夢想,我有想做的事,我不想被社會或是自己的未來包袱所屈服。我覺得慶幸的是,除了來這邊告解以外,或多或少其實能看到分享的人也下定決心在實行或做著一些改變 -- 1.01 的 365 次方等於 37.8,每天都不一樣的自己,在未來的一年後便能有如此顯著的蛻變,而我們期待著一年後的交點上能看到有人分享這樣的蛻變。除此之外,也有人提及她心中最尊敬的一位偶像,或是他家鄉裡最純淨的那塊角落。但我感到惋惜的是,vol. 3 中並沒有人關心公共議題以及一些社會現象,主知觀者圍繞在自身身上,而鍋裡的青蛙仍舊用小火燉著,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跳出來,讓這個聚會有更不一樣的高度。
--
席間,聽到有人講了一模一樣的話,很開心: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然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記得你了,一起加油!
以上。
--
延伸閱讀
交點新竹 vol.4 -- 錐細胞,鬆餅,報紙 & Dance
交點新竹 vol.5 -- 視盲體驗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