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 日誌 --」標籤的文章

日誌 -- QCA 對 Junior Engineer 的定位

圖片
Photo credit: ITProPortal 正如前面幾篇文章提及,RFA (RF/Analog) 在 TDC (Taiwan Design Center) 的 team members 真是少的可憐。在去年下半年補進一個跟我同資歷的菜鳥後,部門人數終於要用第二隻手來數。 今年上半年,我大致負責一個 project 的 integration 驗證。為了這些驗證,我必須對每個 sub-block 都有基本的認識。QCA RFA 對新人的規劃就是,讓你藉由驗證 (當然不是設計) 整個系統的過程,達到快速理解電路架構的目的。它不希望工程師只懂單一領域的電路,一直都是這間公司最吸引我的文化之一。 這一陣子,我們 team 正好全部都投在另一個 project 當中。每個人都有各自要負責的部份,從這次的分配中又讓我發現一個頗有趣的思維。Team 裡較資深的同仁沒意外負責主要的設計修改部份,而我跟另一位 junior engineer 則是針對現有設計,去發想新的架構,然後想辦法取代舊的電路。他們給我的感覺是,也許比較資深的工程師,有時候會被舊有的理論給侑限住。像我們這種菜鳥很愛亂問問題:為什麼要加這顆電容?為什麼不直接從 A 點接到 C 點?... 之類,反倒會偶爾激發出意外的效果。所以在不影響進度的情況下,讓資深的工程師繼續主要的電路設計,我們這些小毛頭就想辦法去推翻他們。 這樣的過程在我看來相當有趣,對照起傳統的台商階級文化大概會感到很不可思議。 過往的工作經驗,上層主管就是幾乎每天都會來 care 你的進度,每天跟你要 data,討論的過程常常是由上而下,主管要你去試什麼,我們就去試什麼。但這裡比較不像是用這種態度來看 junior engineer,每位同仁在討論的時候都很願意聽你的想法,然後認真地跟你討論。他們似乎不存在著資淺新手的意見就不重要這類主觀意識,所以相反地,每每遇到困難的同時,會激發自己想解決問題的企圖,會更嚴謹地看待自己的作法,因為一旦在討論時丟出去的任何意見,對方都會很重視。 經理的角色也很有趣,他除了每年兩次的行政考核、定時跟美國主管回報這裡的狀況同時擔任美國對新竹這裡的傳聲橋樑外,平常真的沒有一般的管理階層感。他就和你一樣是 project member,因為能力傑出所以負責的項目比較多...

日誌 -- 部門概況,RF/Analog Department

圖片
那麼,這個標題的文章就定調為一個 RF/Analog IC Design Engineer 的工作記錄吧。 -- Photo credit : James Widegren 概況 Atheros 於 2011 年五月左右併進 Qualcomm,在這之前和 Broadcom 於 Wifi 的戰火我其實並不那麼了解,總之 Qualcomm 原先的強項在於 Baseband,買下 Atheros 後等於補強了 connectivity (wifi, bluetooth, EtherNet ...) 這邊的戰力。併購之後的這兩年,Qualcomm 在產品定位上似乎沒有干預太多,QMC (Qualcomm Mobile & Computing) 自己仍專攻 baseband 這塊,QCA (Qualcomm Atheros) 依舊專注在 wifi 的技術。但今年上半年開始,Engineering team 開始進行 re-org :像我們 RFA (RF/Analog) team 原先是 report 給 Atheros 的 lead,re-org 之後,我們被併到 QMC 底下,雖然不見得這樣就有機會接到 mobile-phone 的 project,但某種程度上,我們說起來更靠近 Qualcomm 的核心技術一點。 為什麼我們這麼在意這一件事? 我猜想是工程師的天性使然,我們都希望自己接過最嚴峻的計劃,擁有最困難的技術,這才是我們不可取代的價值所在。當跨入門檻愈高,而你有辦法成為那個門檻時,你的獲利空間才會最大,無論是個人或放大到公司都適用。如今 Mobile-phone 人手一台,但它的耗電量要低,體積要小,特性又不能太差,自然是我們極欲挑戰的一塊領域。QCA RFA team 目前仍負責 connectivity 的 project,但現在卻是 report 給 QMC 的 Analog lead 而非 Atheros 的 lead,這代表也許哪天上面有額外的 resource 需求時,我們便有機會接到 mobile 的 project。 也稱作核心的另外一件事,是指 Designer 這個職位。以 Design house 而言,Designer 在產品自設計至量產到客戶服務的整個週期間屬於...

日誌 -- 初來乍到,Qualcomm Atheros Taiwan Corp.

圖片
一切都尚在摸索,只是順手將摸索的心情做個紀錄。 -- 在 ptt 的科技業板逛一陣子,發現外商在大家的心中佔著一個不太一樣的位子。直到前幾天跟一位別部門的資深同事聊天,他驚訝著我只有三年的工作經驗,他說,只有三年的經驗要進外商,是件不簡單的事,我才意會到 ptt 上人們所說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外商相對起台灣的公司,大概就是賞罰更加地分明。外人所稱羨的,不外乎是人性的上下班時間以及相當完善的員工福利。不過也有人擔憂,西方的資本主義向來砍人都不手軟,台灣公司的主管在發起柔情攻勢留人時也不忘暗示台商文化的講究人情相對起員工也比較有保障。但也因為如此,前面提到的那位資深同事說,外商同仁們其實是工作的更拼,只為了證明台灣這個據點對母公司的貢獻與重要性。 對於外商或是台商,我並沒有太大的民族主義作祟。有些人說,為何我們要幫外國人賺錢?而我只是單純地認為,工作單只是生活的一部份,如果這個環境能更加為員工著想,那我就會選擇待在這樣的環境,其餘,我還有很多工作之外的事情想做,我希望所謂的工作不只是為了養家糊口而必須去犧牲自己該獲得的尊重。 -- 從面試的過程,以及任職的這四個多月,我感受到文化上最大的不同是:開放。在這裡,他們並不擔心你摸索或犯錯,他們反而認為這本來就該是一位 junior engineer 成長的必經過程。他們在意的,是你有沒有對每一次的設計或變更有自己的一套分析。他們針對這些分析的結果跟你熱烈地討論,從討論的過程中去學習他們怎麼看待每個不同的 project 與 issue。或是像面試時,他們其實知道我很多地方的經驗不足,但感覺起來他們更看重的是,當我面對這些不熟悉的領域時,我能否按著基本的邏輯分析,去推演比較接近的答案。 相對起外商擁有制定規格的優勢,台商的策略大概就是以時間來拉近戰線。在這樣的考量下,台商公司便不太有讓你犯錯成長的時間跟空間,他們會希望你趕緊對產品熟悉,最短時間內更新下一個版本,然後 cost-down 去搶 market share。以 engineer 這種需要不斷成長的職業來說,待在一個願意栽培員工的環境才是維持自身有更好競爭力的選擇。 -- 到目前為止,我還在適應這種容許犯錯的文化,我想這實在是很矛盾的一件事。以幾次的 weekly meeting 而言,我的 contribution 相對...

日誌 -- Qualcomm Atheros 面試,RF/Analog IC Engineer

修改自 ptt, tech_job 版 文章 -- 應徵流程大致如下: 上傳英文履歷至 Qualcomm 官網 Phone interview Video interview Pending -- 英文履歷與中式履歷基於中西兩方的文化不同而有些差異。一般中式履歷約 2~4 頁,英文履歷則通常為一頁,至多兩頁。中式履歷對自身背景會有較多的著墨,英文履歷著重在你的個人能力,多花點心思把自己的專業技術與參與過的專案好好描述會是比較有效的投資報酬。 履歷寫完之後,請把 Razavi 的 AIC, RF 兩本好好念過一遍。基本OP,noise 怎麼推,常見的 LNA matching 有哪幾種、優缺,基本的元件特性像 mos, moscap, varactor 之類,不要偷懶。定量的公式也許記不住,定性的趨勢一定不能錯。之前做過的東西跟投影片似乎是用不到,phone interview 跟 video interview 都是白板題到底。 -- Phone Interview 第一關的 phone interview 是由經理把關,他會要你在紙上畫他講的電路,然後當場回答他的問題。主管人很好,你就算卡住他也會一直引導你,而非要把你電爆。感覺是要看你對電路的基本邏輯與面對問題的態度,整體耗時約半個多鐘頭。如果經理覺得對電路有一定程度的 sense,他就會再寄信跟你約 video interview 的時間。 -- Video Interview 約時間之前有問說要不要會講中文的,英文能力對他們而言不是首要條件。基於本身 英文不是很好再加上又是這麼重要的場合, 當然是先跟他說要。一大早去新竹公道五的分部 (晶宴會館旁,精彩火鍋那棟) 跟 San Jose 那邊的人做 video interview (雖然 Qualcomm 的 headquarter 是在 San Diego,不過 QCA (Qualcomm Atheros) 的總部仍舊是在 San Jose)。當天上午共三個主管輪流做  v int. 的確三個看起來都是東方臉孔,但除了第一個經理是講中文以外,後面兩個全程都還是用英文啊! 大部份是問基本題,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