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前陣子嘗試編修手上的某首歌,所以順手查了混音是怎麼一回事,發現今年生日買的新玩具 (Macbook Pro) 還蠻多功能的
--
我的形象似乎一直藉著各種動態重疊衝突在一起,比方說閱讀寫作跟跳舞跑馬拉松、看展分析時事跟剪歌剪影片現在來到混音,到底哪來的時間或決心願意一直嘗試這麼多新的東西,我也只能說 "學習" 這件事對我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排斥就是。
和自己對話之後,我嘗試將 "學習" 剖析挖掘出更深的層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大概就是「接受自己是個笨蛋」這件事。我覺得自己的這點傻子性格大概源自身邊有太多的強者朋友,像是:有念 Stanford, MIT 的同學、線上記者、動畫師、自學程式所以現在在知名瀏覽器公司工作、隻身前往米國求職於是進了加州蘋果、完全不會德語就跑去德國念博、學校畢業直接申請荷蘭的工作、在紐西蘭滑雪場打工換宿一年、到日本藍帶廚藝學院進修,更不用提身邊還有一群身兼舞蹈工作室老師跟工程師或教授 …… 實在有太多朋友在各個領域都走到無法想像的遠,對於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完全不是謙虛可言。
於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澀笨拙,顯得十足寬容。
人們對於學習未知的恐懼,來自於成就累積的不可得知。我們無法順利地預測自己嘗試新的事物時,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上手,或是有一番成績。當我們在社會立足愈久的時間,就愈習慣以自身的經驗法則來處理事情,當事情的反應得以預測,我們便愈容易獲得滿足自己的成就。這漸漸地讓我們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事物,而這樣的不習慣累積更久之後便成了對學習的排斥。
然而對我而言,身邊朋友帶給自身的渺小不足,讓我早早脫離對於成就豢養的上癮。因為這樣的相比讓我無法將自信建立在自己走了多遠,那些強者朋友早已不知橫越到哪個維度去了,我的自信只能建立在比昨天的自己更往前跨越了多少?換言之,學習到某件事情並無法讓我產生成就,因為身邊信手捻來都有比自己站更遠的燈塔在那發亮,我的成就來自學習本身,因為學習讓我比過去的自己更往前進一些,所謂的笨蛋命格讓學習賦予了我不同於學習相對其他人的意義與動機。
--
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大約佔了學習過程的一半以上,而學習的方法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自從碩班時看著學長直接利用關鍵字查詢到他要的資訊,我也逐日養成用英文關鍵字從網路上獲得我要的知識。然而,所謂的搜尋並不是單單在 Google 上面輸入眼前的問題這麼短促而已,平日對知識與資訊的累積才是事半功倍的利器。比方說,最近想嘗試找尋新家的裝潢風格,一般人可能就是上網查「裝潢」,然後就一頁一頁拜讀。但因為自己平常就有在關注設計風格,知道自己喜歡工業風的東西,所以我選擇嘗試用 Pinterest 搜詢「Loft」。從下方兩張圖就能比較第一步的不同,在學習或解決問題的效率上有什麼樣的差異。
又或者,最近八仙塵爆的事件喧囂而上,想查查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忙?於是,可能上了 Google 查詢後,將自己的心意捐到了新北市的募款專案帳戶,卻沒想到變成了受害家屬的一百萬慰問金 (是的,慰問金並不是全民買單,是從這裡來的)。然而,因為自己平日在 facebook 有關注特定工程師族群,直接知道有人幫忙做了臨時災害的資料統整:各醫院的急診狀況、血庫存量、或是陽光基金會的帳戶,一目了然。
--
如果說學習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我想提出的是,平時的累積往往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曾經有人問過 Steve Jobs,究竟這些創意是怎麼發想而來的,但對他而言,創意並不是像漫畫看到的那樣靈光乍現偶然一閃,而是許多平日累積而來的想法,經過多次驗證測試後,打磨出來的樣品。對於學習也是類似的觀點,有目的性的學習可以快速解決眼前的問題,然而平日保持接觸新知的態度,藉此累積而來的素材,在我們面對棘手問題時,更能發揮跨領域的影響。
比方說,上述提到的資訊整合平台製作人,我是怎麼認識的?
網誌的其他篇文章曾提過,我有 (1) 訂閱特定網站 RSS 的習慣,曾經在其中的某篇文章中,提到過 g0v 這個團體。在 (2) 某次的交點聚會中 (當然交點也是我在某篇文章裡看到的活動),g0v 的人來分享他們在裡面做了哪些事情,加深了我對他們的印象,於是,(3) 我參加了他們某次固定的大黑客松。在該次的黑客松裡,(4) 我主動參與了兩個團隊,其中一個團隊正努力在新聞彙整的編輯,我就是在這個機會下認識上述該資訊整合平台的製作人。
在前述的過程中,列舉的四項轉捩點都並未刻意為了特定問題的目的而進行,然而每項參與都像是蝴蝶效應般,使其知識傳遞的能量不自覺累積擴大。類似的反應在 facebook 的塗鴉牆訂閱則有著一樣的效果。
社群網路當道的年代,個人即媒體的定位已被論述多次,然而當網路上的資料來源豐富到爆炸之時,我們該如何選擇訂閱哪些資訊呢?
有些朋友選擇訂閱新聞頻道,或是特定的網路名人,然而比起這兩個選項,我試著去發掘第三種網路族群:對資訊優劣敏感並加以過濾彙整的群體。新聞頻道和網路名人的動態雖偶有佳作,但很多時候其實呈現資訊擁塞但相對質量不高的發言。相對而言,有一群人本身並不常發言,但他們的資訊敏感度高,每天接觸到的資訊量大,卻只分享其真正有價值的訊息。這類網路公民的職業可能涵蓋了程式設計師、網頁設計師、獨立記者、新創團隊 …… 這些群體所過濾出的訊息,其質量之高、廣度之寬,往往比現下媒體所提供的資訊要更值得閱讀。
每天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累積,其實正是創意與知識的打磨,在真正的困難面前,才能幫助自己去面對並解決。對我而言,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學習。
--
總和來說,學習就是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排斥任何接觸新知的機會,注重平日的累積,讓這些累積在面對問題時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觸發學習的動機在於覺察到自身的不足,這仰賴著對事物的觀察能力與自省的心態培養。當我們對自己永遠處於不夠滿足的狀態,我們才會驅使自己去學習,進而填補自己對自己要求下的不足。
That is what Steve Jobs said: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以上。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