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參》
價值《壹》-- 社會與自身的連結。
價值《貳》-- 社會議題之價值觀延伸。
--
同個標題寫到了第三篇,大概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檢視一下自己,看看自我價值的建立有沒有隨著入世而漸漸地偏遠小時候的初衷。
隨著進入社會看見愈來愈多事物,聽到許多年紀輕輕就頗有一番成就的例子,facebook, Google, Microsoft 的創辦人都是大學的求學過程即脫穎而出,不到三十便已經有自己的事業。就連自己的身邊,都已經出現月薪30萬與一大筆股票的強者我同學。除了工作跟步入家庭外,究竟該為自己的未來定什麼目標相信是同一輩的我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
我曾經說過,寫作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在編纂一部屬於自己的辭典。在這過程,我會不斷地自我提問,做各種不同的假設,進而挖掘更深一層的自我意識。比方當我說我很喜歡這個環境時,我會嘗試換掉不同的人物、語言、文化或是其它想得到的條件,來理解究竟是什麼要素在吸引著自己。藉由分析這些要素,看看自己是否物質欲望過強,還是看待事物太過表層,最後將這些經過咀嚼的分析寫下來,成為辭典中的一則條文釋義。
在第一篇的文章中,我引述了九把刀在《打臉文,我的夢想戰鬥不是這樣讓你用的!(Nu Skin站好!)》當中的一句話:
「絕對,不要讓別人告訴你什麼是成功,不要讓別人幫你下成功的定義,成功不見得是賺大錢,成功也不是賺大錢然後用錢去實現你的夢想。當你發現有一件事你很想去做,很想為它付出一切努力、付出熱情的時候,你就開始接近屬於你自己的成功了。」
我最近在重新思考「成功」這一則條文,重新思考的原因並不是我對自己的註解產生動搖,而是試著在思考為何身邊朋友對成功的定義,都普遍建立在「比較」這件事上。
--
在衡量自己成就的天秤上,我們常常放在另一端的,是自己同年紀的一些朋友,更甚者,放的是社會中優秀出色的青年人士。秤秤自己是否有房有車,月入多少,身邊有沒有穩定對象等等。這一向不是我衡量自己的方式,但卻一直到最近,我才意會到為什麼我不是這樣子來看待我自己。原因其實很簡單,《洋蔥》一篇便說明了所有。這一切,我想是來自於我的父親。
家父因自幼貧困,在學期間飽受欺凌與歧視,強烈的自卑感開始在心中萌芽。大學聯考因高中時期貪玩桌球而落榜,當兵退伍之後,高中畢業的學歷讓他在工作上只能從最基本的作業員做起。軍中長官在他退伍前建議他報考大學的夜間部,因此在作業員的職涯中是半工半讀度過的。也許是同年紀的高中同學都漸漸有所成就,夜校學歷讓他在同輩之間更是抬不起頭。家境不好,學歷又不高,讓他相當惕勵自己,要翻身,就只有全力一搏。奮鬥過程中所受的冷嘲熱諷,像是銀行受理貸款的行員、股市交易員等瞧不起的眼神,雖成為他日後成功很重要的催化劑,但對於已長成樹苗的自卑感,無疑成為它結滿惡毒果實的養份。等他開始收割努力工作的豐碩成果時,自卑所反轉而來的自傲也一併佔有了他。同學會、聚餐、聊天、私底下,他逢人便問對方之前的學歷跟現在的成就,然後說自己只有夜校學歷但現在成就如何如何。他的快樂逐漸建築在這些比較過後的成就上,無論是工作,亦或拿來當休閒娛樂的打球都是。我了解這樣自傲的談話比較有多令人難受,於是我從小便告訴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我對自己說:「你要有自己的快樂。」
對我而言,所謂的成功就是:「今天的自己,比之前任何一天都要更靠近夢想。」我不希望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快樂需要相對於其它人才能獲得。我的快樂很簡單,就是去做自己開心的事,跳舞、閱讀、設計電路。我發現,當我不需要去比較就能滿足自己時,我才能完全掌握我自己的生活。我不會因為有人中了樂透就自己懊惱半天,也不會因為親朋好友變得更加富有便覺得自己沒用。我知足於自身所擁有的一切,讓我踩出去的每一步都更為踏實,因為我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然而,這個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這世界必定存在著比較的運作法則。我們得買食物,得繳房租,我們如果要能生存下去,我們就得賺得〝比〞支出更多的收入,這就是最初的比較概念。接著依照每個人的主觀愛好不同,每個人的基本需求也跟著不同。物質欲望低的人,他的基本需求較容易達成,也許他就能較輕易地滿足而快樂。相對地,物質欲望較高的人們,開始堆砌著家庭的期待、社會的價值觀、身份、地位,當一個人的快樂需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時候,他就無法輕易地獲取他認定的成就。只要身邊一有人超越他,或是環境的變動使他失去這些東西,他就失去了大半的自己。
我們總是得面對家庭,得跟同事相處,得跟朋友連絡,不定時跟銀行行員有眼神接觸,要能夠擺脫這些世俗的眼光的確不是簡單的事。滿足了這個社會的期待,說穿了,所獲得的成功是別人所定義的成功,我們之所以沒辦法定義自己的成功,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們不夠了解自己。
成就感與快樂大致上是伴隨而來,當我在尋找及定義這兩件事時,著實花了我不少時間。我覺得自己喜歡通訊方面的研究,於是我深入地去測試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它。如果主管每天都噹我,我是不是可以接受?如果半夜兩點都還要解 bug,如果要繼續設計電路設計二十年,如果身邊的同事都得用英文溝通?我不斷地在讓這些條件變的更加真實且惡劣,但我發現我是真的很喜歡這個領域在做的事,所以我可以堅持著自己的決定走下去,無關乎薪水高低,無關乎公司有不有名。而那些不了解自己因此沒想清楚的人們,只能照著別人所描述的那樣填上自己以為的成功,就像是大學聯考後,照著去年的分數排名來填自己的志願序,繳卡。
--
要能夠擺脫社會價值觀的方法,說來簡單,但其實也很諷刺,那就是
「自己先不要這樣看待別人」
!?!?
如果今天有一位朋友,牙醫,名車出入豪宅,每天工作六小時,每週工作三天,其它時間泡在高爾夫球場上。如果今天我們是看到這些東西而羨慕人家,那請不要責備這個社會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眼光與期待。將傳統價值觀這個枷鎖銬在身上的,不是社會,是自己。但如果今天你知道這位朋友是工作得很開心,真心喜歡當牙醫的感覺,喜歡這樣的生活,那很棒。你羨慕的是他喜歡做他自己的感覺,他找到讓他真正開心的事情,那麼,自己也去找自己想做的事,這跟身份地位無關,只跟一個人是不是真的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努力有關,你就不會被這個社會所絆住,你就有勇氣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你不再是用外在的價值去衡量別人,去衡量自己,去衡量一個人。
當然,有部份情況無法這樣概括。有些時候,我們可以不顧外界眼光地做自己,但同時,在承擔社會巨大壓力與異樣眼光的,是自己的家人。也許他們為了不讓身邊最重要的人受傷而不能選擇自己最想做的事,但一定程度上,他們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夢想,什麼又是對自己更重要的事。
--
在《阿甘正傳》這部電影中,男主角阿甘的智商只有 75,自小也是從飽受嘲笑的童年長大。當他被別人譏笑問道:「你是笨蛋嗎?」他總是回說:「我媽媽告訴我,做傻事的人才是笨蛋。」也許阿甘的反應不好,學習速度慢,但他總能相信並堅持自己做的決定。不論是打美式足球、上戰場、完成同袍的遺願、甚至是追女孩子,他藉著他的阿甘精神,把每一件事都做到他的最好。也因此,阿甘甚至比起許多人都要更靠近自己的夢想。不聰明,沒有關係,堅定地相信自己才是貼近夢想的關鍵。
如同國修老師走了之後,影響我們最深的那句話: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算功德圓滿了。」
以上。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