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文

轉錄文章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72909



從《超級星光大道》看網絡效應 ‧ 2007/06/12



最近的媒體和網路圈發生一件大事,說到中視《超級星光大道》這個節目,不但已經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甚至它的魅力還透過YouTube感染到中國、香港以及海外華人地區。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個節目不但緊緊抓牢年輕族群,對於某些中、壯年世代而言,也頗有吸引力。以筆者家中來說,連鮮少收看綜藝節目的母親,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對於楊宗緯、蕭敬騰等人的名字朗朗上口。


 


其實,我接觸《超級星光大道》的時間也並不長,大抵是從四月底藝人合唱指定賽的時候才開始收看,林宥嘉和黃大煒的合唱令我感到驚艷;但凡不過一個月的光景,這節目便已制約了許多朋友。從無名小站和PTT BBS的SuperStarAve板之火熱,便不難看出端倪。


 


然而歌唱比賽不是今日才有,從《五燈獎》、《亞洲新人歌唱大賽》、《快樂星期天:校園歌喉戰》乃至於對岸的《超級女聲》,每個節目的企劃、製作各有千秋、每位挑戰者的歌唱又何嘗不是盪氣迴腸?何以獨獨《超級星光大道》,能夠攫取如此高(上週五已突破8%)的收視率呢?


 


素有鬼才之稱的製作人、口才便給的主持人和專業的評審老師們,組成了鐵三角的陣容;加上這群來自校園清新脫俗的星光幫,便奠定了節目的基礎。但我們知道,這還不足以形成「星光效應」。


 


電視和網路兩種不同屬性媒體的交疊鋪陳,搭配媒體通路鋪天蓋地而來的宣傳,加上網友自主的口碑行銷(真心的推薦,比專業的推銷更有價值),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網絡效應;於是,在短短時間之內,製作單位、廣告主和觀眾之間便建立了一個病毒式行銷的有效回饋機制(Viral Feedback Loop)。


 


當這些元素都聚集的時候,才是打造高收視率的妙招和廣大觀眾朋友的救贖!當Yahoo!奇摩首頁上的熱門關鍵字搜尋,居然會出現「楊宗緯」這三個字的時候,我知道《超級星光大道》已然成為一段傳奇……


 


楊宗緯、周定緯、林宥嘉、潘裕文、劉明峰、盧學叡這幾個還未出道的年輕歌者,個個已有迷哥迷姊常伴身側;即便是方以踢館者身份出現的蕭敬騰,也吸引了眾人崇拜、愛憐的目光。各式各樣的星光幫家族、後援會和歌迷部落格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影音檔案不斷被傳遞、分享,甚至還一舉攻上YouTube的單日熱門影片排行榜!而筆者的部落格也曾因為星光效應,而站上一天五萬次點閱的高峰。


 


這群fans不但是活躍積極的閱聽人與消費者,甚至開始以行為、言論試圖產生論述和影響(比方透過網路和製作單位進行「對話」)。單單用「偶像崇拜」的觀點,是無法解讀「星光效應」及其背後所存在的龐大利益共生結構。


 


《超級星光大道》早已經超脫了綜藝節目與fans的既定範疇,它是一個「迷文化」典範的誕生與萌芽。儘管網友抱怨廣告變多,每週五晚上的時間卻還是片刻不離中視頻道。《超級星光大道》一舉打破了歷年來週五晚上十點時段的收視紀錄,固然值得欣喜,但這並不代表綜藝節目的長進。羶、色、腥的節目看多了,總會令人反胃;這個時候唱唱「Goodbye my love」,流幾滴真摯友誼的淚水,反而更容易打動人心。


 


這無疑是「消費」這群挑戰者和觀眾們的行徑,雖然有朋友因此氣得揚言不看,但最終仍乖乖臣服於節目的魅力和群眾的制約。讓我們再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光以理性訴求是無法刺激其購買(收看)慾望的,再強的卡司若沒遇到好的劇本和執行力強的製作班底也是枉然。


 


而《超級星光大道》網羅了優良的製作 團隊在先,之後再輔以跨媒體(電視、網路)的操作、宣傳,讓消費者早已冷卻的心態再度活絡起來,跟著節目的節奏一步步收緊心弦,那麼收視率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了。


 


換言之,「星光效應」之所以發威,自然和行銷、宣傳脫不了關係。但是投注情感在內的歌聲,才是征服閱聽眾的關鍵。香港知名部落客sidekick在看待整件事情時也提到一個關鍵:部落客們的真心推介,是最有力的宣傳途徑之一!


 


當楊宗緯因為謊報年齡事件而選擇退賽時,或者您也和他的歌迷一樣掬了把同情淚,但我們都知道--這只是網路與電視媒體交互影響的伊始,「星光效應」才正要開始發酵……不曉得這整件事情是否給臺灣的網路文化發展帶來什麼契機和啟迪?也許這是在動人的歌聲以外,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以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揪人‧文《177》

洋蔥

枝蔓|2021 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