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告別阿卓

圖片
記得在最後一堂表演課,戲劇指導要大家面對鏡子,面對鏡子裡的角色,好好地跟這位角色說一聲謝謝,我一時語塞,因為這兩個多月,阿卓在某種層面紮紮實實的折磨到我。 表演課曾經提過,一齣好看的戲劇,必然充滿著衝突,而阿卓,是這齣戲裡相當吃重的衝突點,也幾乎是全劇所有負面情緒及惡意的總和。衝突點來自於阿卓的價值觀衝擊了他和小愛之間的感情,而這個價值觀,和威廉本人的個性在最極端的天平兩端。導演說,扣除掉「男性的本能慾望是正常的」的這件事外,阿卓其餘的表現都會是讓人討厭的,但又不希望阿卓成為一個太過明顯的反派符號。於是,這中間的框架界線變得很不好掌握,有可能不小心讓他變得太貼心,又或是變得太讓人討厭。 三驗之後,得到最多的評語是,阿卓這個角色太過平面,就是一個很精腦的高中生,沒了。而後針對這點,我和導演討論了很多個晚上 (比方說我希望增加阿卓內心扭曲的悲劇性色彩,但被導演打槍 T__T),關於台詞;關於角色設定;關於場景呈現,以致我在白天有工作壓力的情況下,仍然熬夜編寫大修了兩場台詞。雖然平常就有寫作的習慣,對於文字使用或是架構編排都有一定的熟稔,但一直到演出完,不斷反省為何圖書館段這麼容易忘詞,才注意到平常小說型的對話跟劇場型的對話在字數跟節奏的掌握仍有所不同。 在阿卓是個惹人厭而未修改劇本的那好長一段時間,我的內心被堆積了很多屬於阿卓但不屬於威廉的東西。不但可以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無法接受阿卓這樣的個性,進而連帶影響到表演,很多場戲滿是心虛且沒有說服力;不討喜的台詞,讓小愛厭惡的眼神、肢體、語氣,都滲透進肌膚,就算下戲回家後都依然揮之不去。這中間我不斷在抵抗著阿卓的內心,也同時在抵抗我自己最深處的黑暗。瀕臨崩潰的內心一直累積到大約表演前一週,劇本、走位或是小愛的情緒稍作調整之後,才得到緩解。這中間其實有發現到這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也真的很感謝其他同行的九位主角群夥伴,在我最脆弱的時候接住了我,每天晚上都幫我加油打氣,才驚險的把我從懸崖邊拉回來。 會有這麼大的拉扯,是來自對自己的不信任。其他主角群常給我的評語是,不要太習慣先設定好,要照著感覺走,照著情緒去演,但我總是擔心,如果沒先設定好一些框架,我很怕會弄傷對手,尤其是小愛,或是強暴未遂、情緒爆發的那幾場戲。因為,我知道自己身體長久以來,一直都有一股難以控制的力量存在。過去的《 洋蔥 》系列文曾經提過,諸如為了...

鑿痕

圖片
我們總說,過往的總總枝微末節,累積成現在的自己。 一個多月更為密切的相處中,若細細地去分析每一件小事情,發現每一個時間點的情緒反應,都有其源頭可循。也許是原生家庭的原傷,也許是過去和別人的故事,也許當時的事後不久你以為自己已然釋懷,但在後來某些瑣然的時刻中,你的第一反應,出賣了那些你以為已經撫平的鑿痕。 那鑿痕,不痛了,卻一再提醒著它背後的故事來由。 朋友覺得你對待孩子溫柔,那是因為記得從前你還是孩子的時候,建立不起自信的難受;覺得你貼心,是因為在過去的感情中曾被過份的要求;覺得你謙虛自省,是因為回到家後,有一位自卑導致自傲的家人難以相處;覺得你對輕微付出便知足感恩,是發現你過去沒有被好好對待,甚至是情感乃至肉體的背叛。 這些以為是一個人天生良善的那面,原來背後都有讓人別過頭去的理由而存在。 你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真的痊癒,還是視而不見;你看不清自己是太委屈包容如此扭曲的自己,還是事情其實沒有那樣的嚴重。但無論是哪一種,你帶著這樣的身軀繼續挑戰困難且未知的人生,你依舊對人生充滿希望,不斷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自己和這個社會上。這中間,也很幸運地認識更多朋友,參與了一些也許能改變週遭的專案與計畫,遇見了一位內心同樣獨立且強大、願意一同讓世界變得更好,也讓彼此更好的人。 她讓你的鑿痕更加顯眼,卻讓你顯得相對安心。在她面前,你毋需遮掩某些過往不堪的時刻。她明白、她包容,她看得出你身上的種種美好,但她不會妄自投下同情憐惜的安撫情緒,對方就是和平時一樣地默默付出,毫無相異,才讓你更感到自在。 新的鑿痕也正一筆一筆刻下,你不知道會是刻成美麗的形體,亦或又是一道道的傷痕,但你知道,那終究會是新的故事,繼續累積不一樣的你。 這是新的一年,我們一起前進。 --

NOTE。2015 Semiconductor Ranking

圖片
Top 20 sales leader Fabless ranking from above table Company 2015F Rank 2014 Rank 2015F Tot Semi 2014 Tot Semi % Change Qualcomm 1 1 15,632 12,291 -19% Broadcom 2 2 8,421 8,428 0% Avago 3 6,961 +23% MediaTek 4 4 6,504 7,032 -3% Nvidia 5 5 4,628 4,382 +6% 完全覺得 Q 家前幾波 layoff 的原因在這表格一覽無遺 ~"~ --

學習

圖片
前陣子嘗試編修手上的某首歌,所以順手查了混音是怎麼一回事,發現今年生日買的新玩具 (Macbook Pro) 還蠻多功能的 -- 我的形象似乎一直藉著各種動態重疊衝突在一起,比方說閱讀寫作跟跳舞跑馬拉松、看展分析時事跟剪歌剪影片現在來到混音,到底哪來的時間或決心願意一直嘗試這麼多新的東西,我也只能說 "學習" 這件事對我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排斥就是。 和自己對話之後,我嘗試將 "學習" 剖析挖掘出更深的層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大概就是「接受自己是個笨蛋」這件事。我覺得自己的這點傻子性格大概源自身邊有太多的強者朋友,像是:有念 Stanford, MIT 的同學、線上記者、動畫師、自學程式所以現在在知名瀏覽器公司工作、隻身前往米國求職於是進了加州蘋果、完全不會德語就跑去德國念博、學校畢業直接申請荷蘭的工作、在紐西蘭滑雪場打工換宿一年、到日本藍帶廚藝學院進修,更不用提身邊還有一群身兼舞蹈工作室老師跟工程師或教授 …… 實在有太多朋友在各個領域都走到無法想像的遠,對於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完全不是謙虛可言。 於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澀笨拙,顯得十足寬容。 人們對於學習未知的恐懼,來自於成就累積的不可得知。我們無法順利地預測自己嘗試新的事物時,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上手,或是有一番成績。當我們在社會立足愈久的時間,就愈習慣以自身的經驗法則來處理事情,當事情的反應得以預測,我們便愈容易獲得滿足自己的成就。這漸漸地讓我們不習慣面對不熟悉的事物,而這樣的不習慣累積更久之後便成了對學習的排斥。 然而對我而言,身邊朋友帶給自身的渺小不足,讓我早早脫離對於成就豢養的上癮。因為這樣的相比讓我無法將自信建立在自己走了多遠,那些強者朋友早已不知橫越到哪個維度去了,我的自信只能建立在比昨天的自己更往前跨越了多少?換言之,學習到某件事情並無法讓我產生成就,因為身邊信手捻來都有比自己站更遠的燈塔在那發亮,我的成就來自學習本身,因為學習讓我比過去的自己更往前進一些,所謂的笨蛋命格讓學習賦予了我不同於學習相對其他人的意義與動機。 -- 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大約佔了學習過程的一半以上,而學習的方法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自從碩班時看著學長直接利用關鍵字查詢到他要的資訊,我也逐日養成用英文關鍵字從網路...

2015 東京馬拉松

圖片
Before 2014. 8. 31 第一次聽到東京馬拉松,大概是強者全馬室友在兩三年前參加時聽她提起過。東京馬拉松對東京都而言是年度的國際外交大事,每年主辦方都投入相當的資源在這項賽事中,其用心程度讓已經三四十場馬拉松的強者室友回來後讚不絕口。由於先前算是跑跑停停,參賽哩程一直卡在半馬不敢前進,始終猶豫著要不要直接這場外國馬就衝全馬下去,有陣子大概每天都在碎念這件事。 就在八月中某個平凡的日子裡,我依舊嚷嚷著同件事,一位認識一星期的網友便發難說那不如一起抽籤看看好了,當下面子實在掛不住只好索性把資料都填了填 XD。報名表單中,有一欄要填這次預計的完賽時間,但因為當時從來沒跑過全馬,隨便估了個保守時間交差,沒想到這決定了起跑的分組位置。為了讓各速度的跑者能行進地更流暢,配速較快的選手即被安排在較前方的起跑區,配速較慢的則安排在後方以避免擋住其餘選手。報名到公佈結果中間隔了快一個月的時間,心裡抱著這輩子從來沒什麼抽籤運的逃避心態,默默地等到了九月底開獎的日子。 -- 2014. 9. 25 ~ 10. 15 9/25 早上的作息一如往常,然而在收件匣的某個角落閃著標題為 "TOKYO MARATHON 2015 - Lottery Result" 的信。怯生生地點進去後,第一行寫著 "Congratulations!  You have been selected to run ..." 後面我腦袋就一片空白。本來只是抱著反正抽籤也不會中的心態,沒想到真的要去東京跑步了。 這次的總中籤率大約不到一成,外國人大約有三成的機會能一起參與盛事,朋友並未幸運地抽中,因此我們趕緊找其他的替代方案。我們在網路上找到台灣的 近畿旅行社 有推出半自由行的保障名額,和朋友稍作行程的討論之後,我們便決定一起成行。接到通知的 email 後,規定於 10/9 前要繳費,待繳完 日幣 12,000 後才算報名成功。決定成行大概是開獎後的一星期了,此時上網搜尋機票以及起點新宿或是終點台場附近的便宜旅館幾乎已被一掃而空,一開始連絡的蔡家民宿又拖拖拉拉的,回信效率甚差,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最後於十月中幸運地在 Agoda 上面訂到了離新宿只有兩站的 多摩旅館 (位於山手線的高田馬場站)。 -- 2015. 1. 23...

立否

圖片
轉眼,來到這個標題,我成為我希望的模樣了嗎? -- 從來都只會是接近。 -- 如果說,facebook 的個人頁面能簡單看做一個人的縮影,我希望看了我的頁面的人,無法用一句話說完他的感想。一句話說完的人生,顯得太過容易憶測、太過平板。既然人的生命擁有無限可能,我期待自己有更多的嘗試,甚至更多的衝突感。 我想這樣的性格,也許可以回溯到求學時期的高中。高中時期,每天穿著制服搭公車通勤、或是在市區穿梭、更甚是在街坊巷弄的嘴裡,可以感受到同年紀的其他高中生、補習班老師、路人、親朋好友婆婆媽媽之間,對於第一志願學生的刻板印象。有些印象,帶有虛榮的羨慕,有些則是讓人不舒服的嘲弄。試著擺脫大眾的刻板印象,我想便是這時期養成的習慣。尤其上了大學,大學的校名更是讓這類現象加劇。於是,我開始跳熱舞、跑夜店、參加網聚,藉由各種新的嘗試,去接觸和自己截然不同生活圈的人,如何思考,怎麼體驗生命。 仔細推想,現下所建立的閱讀、寫作或思考方式,竟是受高中時不經意參與的網路社群深深影響。那時,有個網路社群叫「失戀雜誌」,其先有實體的書籍,然後編者群發展成網路社群。15 年前的「失戀雜誌」,即有聊天室、微網誌及共筆部落格 ...... 等現有的網路型式。當時的微網誌,奠定了我最初的寫作習慣,而固定閱覽其它作家的微網誌,並從中看到更多一般高中生,以及之後理工科系以外的人事物,開拓了我的眼界與思考深度。 「嘗試」「接觸」漸漸在我的血液裡流動。 而立之際,也已經離開學校,踏入工程師的生活五年。我依舊在嘗試許多新的事物,只是現在的嘗試,已然不像過往單純地為擺脫刻板印象,如今更多是因為自己真的有興趣而投入心力。台灣的高空彈跳、新竹的舞蹈戲劇售票公演演出、東京的全程馬拉松、台北交點、洪仲丘或是在該年十月的服貿遊行 (不是太陽花那場,是前一年的十月)、有物報告的新媒體高峰會、TEDxTaipei 2014、g0v 零時政府的年會與黑客松、「太陽。不遠」的紀錄片首映、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擂台賽 ......。即便出了社會,每天可以利用的時間更少,我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有更多可能。 -- 這三十年所形塑與內化的自我,並不只是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成就累積而來,更多是因為每一次的挫敗,或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帶來的傷害,讓我理解自己的脆弱,在脆弱中,看見包容與往前的力量 ( 請詳見《...

初馬

圖片
photo credit: 運動筆記 -- 2014. 12. 21 -- 台北富邦馬拉松,42.195 km 楔子 2012 年 12 月,台北富邦的半程馬拉松,是我踏入馬場的起點。當時的運動量,每週僅僅兩個鐘頭的籃球,沒有其它固定的路跑訓練。仗著自己以為還可以的體能,平常有一搭沒一搭的練習,讓那年半馬賽事的最後五公里慘不忍睹。抽筋的雙腿只能帶著身體半走半小跑,勉強撐完比賽。完賽後的三天,就像個做復健的老人般,踽踽獨行,讓我不敢再小看馬拉松這項運動。 人家說,半馬也許可以稍微靠點年輕的本錢,但全馬是一定要長時間的充份準備。對於下班時間不固定的竹科工程師來說,這實在是拖延自己報名全馬的最好藉口。2013 年的 12 月,便以鴕鳥心態跑了第二次的富邦半馬。 2014 的下半年,希望自己在 30 歲前能至少完成一次全馬。剛好在今年的七八月,開放了明年二月東京馬拉松的抽籤報名。身邊很多朋友說,東京馬拉松有機會一定要去跑一次。整個東京都,包含政府與市民,都很重視這項國際賽事。東京馬拉松就像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一般,讓參賽者難以忘記當下的熱情氛圍。九月公佈了抽籤結果,我很幸運地中籤,因此將心態調整較為積極,開始主動去參加身邊的路跑社團。社團每週都有固定的約練,這些練習量慢慢地提升身體的肌耐力,讓身體的素質變的更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也反應在下半年的半馬成績上,不只是成績的進步,完賽後的身體狀況也比以前來的舒緩。 在東京馬拉松之前,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至少要先能完成一場全馬的國內賽事。於是,我不再放過 2014 年的富邦馬拉松,儘管這次沒有室友相陪,我仍舊大膽地報名了全程馬拉松。 起跑 比賽當天,如同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經驗,我在一片混亂中好不容易找到了全馬的寄物處。壓著剩不到 15 分鐘的時間趕向起跑線,集合區早已是滿滿的選手,沒有太多的空間能讓自己熱身,只好阿 Q 地告訴自己,反正起跑時選手太多,速度快不起來,就順便當做暖身吧! 鳴槍,開始了我人生的第一場全馬賽事。 起跑從台北市政府沿仁愛路到景福門,轉中山南路一路往北跑。賽前擔心上廁所不方便,所以不敢喝太多水,以至進到第一個水站時口乾舌燥,還是進去補給了少許的水份。約莫前九公里的賽道,和往年的半馬路線一致,沿路景象充滿熟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