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4的文章

日誌 -- QCA 對 Junior Engineer 的定位

圖片
Photo credit: ITProPortal 正如前面幾篇文章提及,RFA (RF/Analog) 在 TDC (Taiwan Design Center) 的 team members 真是少的可憐。在去年下半年補進一個跟我同資歷的菜鳥後,部門人數終於要用第二隻手來數。 今年上半年,我大致負責一個 project 的 integration 驗證。為了這些驗證,我必須對每個 sub-block 都有基本的認識。QCA RFA 對新人的規劃就是,讓你藉由驗證 (當然不是設計) 整個系統的過程,達到快速理解電路架構的目的。它不希望工程師只懂單一領域的電路,一直都是這間公司最吸引我的文化之一。 這一陣子,我們 team 正好全部都投在另一個 project 當中。每個人都有各自要負責的部份,從這次的分配中又讓我發現一個頗有趣的思維。Team 裡較資深的同仁沒意外負責主要的設計修改部份,而我跟另一位 junior engineer 則是針對現有設計,去發想新的架構,然後想辦法取代舊的電路。他們給我的感覺是,也許比較資深的工程師,有時候會被舊有的理論給侑限住。像我們這種菜鳥很愛亂問問題:為什麼要加這顆電容?為什麼不直接從 A 點接到 C 點?... 之類,反倒會偶爾激發出意外的效果。所以在不影響進度的情況下,讓資深的工程師繼續主要的電路設計,我們這些小毛頭就想辦法去推翻他們。 這樣的過程在我看來相當有趣,對照起傳統的台商階級文化大概會感到很不可思議。 過往的工作經驗,上層主管就是幾乎每天都會來 care 你的進度,每天跟你要 data,討論的過程常常是由上而下,主管要你去試什麼,我們就去試什麼。但這裡比較不像是用這種態度來看 junior engineer,每位同仁在討論的時候都很願意聽你的想法,然後認真地跟你討論。他們似乎不存在著資淺新手的意見就不重要這類主觀意識,所以相反地,每每遇到困難的同時,會激發自己想解決問題的企圖,會更嚴謹地看待自己的作法,因為一旦在討論時丟出去的任何意見,對方都會很重視。 經理的角色也很有趣,他除了每年兩次的行政考核、定時跟美國主管回報這裡的狀況同時擔任美國對新竹這裡的傳聲橋樑外,平常真的沒有一般的管理階層感。他就和你一樣是 project member,因為能力傑出所以負責的項目比較多...

觀後 -- Lucy

電機理工宅等露西的咖啡 這部盧貝松的電影自開拍於台北取景之時便受人關注,充滿哲學思考的劇情更是討論不斷。網路上其實已不乏許多深入探討的文章,這裡只是分享一個電機阿宅的腦內小劇場異想世界。 我們知道色彩、形體藉光線經過眼睛之後,轉換成電子信號送至大腦專職的工作區塊運作,因此只要在我們熟知的這個物理世界中複製一樣的訊號給大腦,就能讓大腦產生視覺,這也是目前義眼的工作原理。同樣的方式延伸到其他感官,諸如 觸覺模擬 的相關概念與技術都已被提出。假若片中的 CPH4 能如此放大與處理我們的神經信號,觀影的同時我便是延伸這樣的概念去想像露西得已感知萬物脈動的能力。 導演同時藉由露西與教授的對談表達了他對 經驗主義 與理性主義的想法。本片嘗試將時間代入我們習以為常的感知空間內,雖說宇宙這兩個字本來就包含時間的維度 (宇:無限的空間。宙:無限的時間),但更可以探討的角度我想是 "存在" 的概念。(有關更多時間的故事請參閱 Albert Einstein 的  twin paradox ) 17 世紀英國的洛克主張,我們的知識需先藉由感官的認知,接著經邏輯推演之後才能形塑而成。片中所舉的車子快速移動一例,則試著推翻此一經驗主義的流程:當我們看不見車子時,是否代表車子 "不存在"?接著擴大這個邏輯,去回答所謂世界是否由 "1" 所構成的可數學化,意即可量化的世界。(阿宅表示:這段其實就已經在暗示結局了) 然而在我們無法感知的同時,世界的運作並沒有停止:我們所享受的陽光並非當下的陽光,而是八分多鐘前從太陽發射出來的;假若在我們的地球旁邊就有一個黑洞正把一切吞噬進去,人類進程便其實正在倒數,但我們卻尚未感知到這樣的結果。宇宙萬物的現象一直都在推演前進,數學與物理則是人類嘗試用自身可理解的語言,將這些現象描述成 "知識"。超越這些知識的,即為不一定可被量化的 "存在",它可以同時被包含在宇宙裡,差別只在於我們能否感知到這些 "存在"。 所以她說:I'm everywhere. -- 本片談論到 "存在",談論到時間維度,談論到宇宙,卻沒順便帶一下宇宙在大霹靂之前是什麼樣子的 "哲學...